竞争力研究

第八讲 东亚的发展

进出口快速增长

  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相互依赖关系进一步加深的同时,彼此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正是相互依赖和竞争的关系。本讲将对东亚地区竞争力的源泉进行分析。

  在这里,我们把中国、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和地区统称为东亚地区。

  东亚各国(地区)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70年代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仅仅达到5%左右。但是,2000年,出口比重上升到18%,进口比重上升到16%。同一年度,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和银行融资余额中,东亚9个国家(地区)占世界总体的40~50%。

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

图表  9个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加深了。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零部件为主的中间产品贸易额增长超过了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水平。

  1990~1998年,在东亚地区的区域内贸易中,机械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了92%,然而机械零部件的出口额增长高达179%。零部件出口占机械出口总额的比重在1990年只有35%,1998年已经上升到51%。

  这种现象意味着区域内企业已经形成了高层次的跨国分工体系。其背景包括区域外投资的技术转移加快、当地企业生产的基本环境得以改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障碍逐步减少或消除等原因。

  东亚地区的区域内相互依存关系逐步加深的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1997年爆发的亚洲货币危机平息以后,区域内各国和地区对外资的限制有所缓和。再加上当地企业资产价值下降导致收购成本降低这一有利因素,以欧美企业为主的外资流入重新活跃起来。当地企业也开始恢复活力,为获得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市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雁行发展模式将会打破

  在这种状况下,过去以日本为领头雁、按照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分工的雁行模式发展起来的东亚地区各国(地区)开始出现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在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和以机械设备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领域等两个方面,国际竞争力都得到明显提高的中国之发展。

  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了解中国是如何得到发展的。2000年中国的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是占出口总额36%的机械类商品;居第2位的是纺织和纺织制品,占出口总额的21%。

  如今,由于商品、资金和信息等主要经营资源可以自由地跨国流动,按照不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展开的产业分工已经难以形成。企业开始在包括尖端科技在内的更广阔领域里,自由地选择生产和营销基地,并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

  中国和台湾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竞争环境不断完善、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的激励因素(诱发因素)。由此可见,促进竞争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日本经济新闻》、2002年1月14日)

2002年1月1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