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研究

第二讲 产品的比较优势

中间产品出口增加

  日本的贸易结构近10年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东亚各国家、地区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对美贸易额,面向东亚地区的主要出口商品也由汽车、电气机械等最终产品转变为电子零部件等中间产品。

  观察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各种商品相对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可以认为,如果两国间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的话,就能够出口与别国相比在产品质量或价格上具有优势的产品,而进口相对劣势产品。

  以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李嘉图为代表的传统贸易理论正是以这种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不过,在这里讨论的是不同产品本身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上许多民间研究机构公布的反映一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力不是同一概念。在通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虽然也能获得同样的数据,但是无法成为分析比较优势的依据。

贸易特化指数

图表  作为反映不同产品比较优势的、有代表性的竞争力指标,最为有名的是根据贸易统计数据计算的贸易特化指数。这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对象产品的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得到净出口额,再用净出口额除以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贸易总额);指数值在1与-1之间变动。

  贸易特化指数数值越接近1,则该产品的贸易结构越偏向于出口,反之越接近-1则越偏向于进口,指数值为零表示进、出口平衡。如果偏向于出口,则意味着本国产品对贸易伙伴国具有比较优势,偏向于进口则意味着贸易伙伴国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贸易统计数据,分别计算了日本相对于美国和东亚地区的贸易特化指数。其中东亚包括中国、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9国(地区)。

  1998年与1988年相比,不论是对美国还是对东亚地区许多产品的特化指数都有所下降。可见日本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对东亚地区的贸易中,计算机、家电等产品的指数值在这10年中已经由正数转为负数。另一方面,如汽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在对美国、对东亚地区的贸易中,指数值的下降幅度都很小。说明这些产品依然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

选择最合适的生产基地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家电等产品的贸易特化指数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日本企业将这些产品的组装工序转移到了东亚地区。从日本向东亚地区出口零部件,然后再把组装好的制成品返销日本(重新进口),这样一来,这些最终产品的特化指数值自然会出现下降。企业在成本较高的日本进行生产无法维持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所以不得不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选择最合适的生产基地。对东亚地区特定产品贸易特化指数下降的背景,不仅仅是由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的当地企业赶超的结果,也有如果不推进海外生产将无法保持比较优势等日本企业方面的原因。

(《日本经济新闻》、2002年1月4日)

2002年1月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