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知识时代的空间经济学

日期 2013年1月18日
演讲者 藤田昌久(RIETI所长、CRO)

摘要

藤田昌久   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的前身是作为通商产业省的一个部门成立的通商产业研究所,2001年4月1日又改为非公务员型的独立行政法人。第一期(2001年—)以青木昌彦首任所长(斯坦福大学)为中心,设定了九个研究板块启动研究;第二期(2006年—)设定了四个基本研究领域开展研究;从今年4月开始的第三期设立了中期目标:"从经济产业政策的重点视角出发,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对经济增长的基础设计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我们的使命,在研究中念念不忘三个重点视点,即 1)把世界的经济增长纳入视野的视点、(2) 开拓新增长领域的视点、(3) 适应社会变化,创建支撑持续性增长的经济社会制度的视点"。在此,借用去年的流行语"准备好了"透露一下,RIETI第三期可以用奈良兴福寺国宝阿修罗三面像来解释,其宗旨是从三个视角探索世界。这并不是像古代传说中的八歧大蛇的头那样分成三个,三者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头脑整体连接在一起,同时从各自的视角得出独特的理论。也就是说,按照我的理解,国际与空间经济学理论、创新与生产率理论、宏观金融财政与组织制度理论这三个理论的中央是数据库。第三期我希望以这种形式与大家一起推进研究。

图1 图1

  今天,我想从我的专业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谈一谈全球化的进展和世界经济版图的巨大结构变化,并对变化的背景—以往的东亚经济增长与如何重新构建未来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的均衡发展阐述意见,进而讲述创造知识的社会的多元化与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在全球化与知识时代怎样重建日本发表个人看法。

什么是空间经济学

  以往,在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经济学领域,有城市经济学、地区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三个部分。进入跨国界时代以后,以形成集群的微观理论为中心,在标准化和革新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或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其与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的不同在于,经常进行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和一般均衡动态学的研究。

  空间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契机是实际上始于1990年的欧盟(EU)统一,15个国家取消了国境是欧盟统一的开始,为了思考取消国境后的新欧洲经济版图,需要统一以前的城市经济学、地区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在其后的大约10年间,在众多学者的参与下开展了研究。1999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安东尼•威纳伯(Anthony Venables)和我把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成体系的理论提出来,出版了《空间经济学》(The Spatial Economy)这本书。

  去年8月,在瑞典的延雪平(Jonkoping)召开的纪念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50周年大会上,为纪念《空间经济学》出版10周年举行了圆桌讨论会,由Jacques Thisse先生主持,我们三个执笔人就空间经济学进行了讨论。在这里我还想同时谈及一下这次讨论的内容。

  空间经济学的对象是世界经济版图的充满活力的变迁。由于运输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包括人、物、钱、信息在内的广义上的运费用大幅度降低,这成为世界经济体系变革的动力,同时引起了跨越国境的全球化与局部地区经济圈形成、城市和地区的重要性增加的地方化。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构思是,各种经济活动向一个地方集中的聚集力与向各处分散的分散力这两个力互争的结果,产生了自我组织化,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然而由于技术和情况的变化,一旦稳定被打破,就会向新的空间结构转移。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发生了工业革命,20世纪是汽车与石油的时代,美国空前发展,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经济增长地区向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大转移。考察这种巨大变化是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目的。

  如果3000万人聚集东京,房地产价格就会上涨,工资也会上涨,受其影响会自然发生分散力。那么,为什么3000万人聚集在东京呢?一个原因是关东平原的自然条件,内生性聚集力非常大。因此,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就在于怎样解释内生性聚集力。

  产生内生性聚集力的最大背景因素是制造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活动与人本身的多样性或差异化。由于在这些因素上再加上规模经济和不可分性,以及人和企业的移动,就在地区层面产生了巨大的聚集力和创新力。

  集群状态的锁定(lock-in)效应具有正负两面,在短期内,人们不断聚集到东京,带来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正面外部性。然而从长期来看,由于外部性及整个体系的问题,个人很难变革,使负面效应产生作用,这就是日本现在的状况。为了克服这种状况,需要通过引进新鲜血液和知识,不断构建新的外部性,这将成为广义上的经济产业政策。

多样性与聚集力:以文化产业为例

  要增加聚集力必须有多样性,这是因为,各种活动和人一旦具有多样性和差异化,就可以避免直接竞争(尤其是价格竞争),从整体上增加互补性,这样,通过聚集于一个地方的外部性,增加生产率、吸引顾客力和创造性,从而增加整个地区的收获。下面我想以文化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从效用函数来看,效用随多样性(variety)的增加而增加。当然,多样性不会无限增加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在发挥作用。这方面的说明省略不谈,作为事例,可以举出日本的"辣妹产业革命"。这是以年轻人时装为中心的新产业和文化,但这里所说的时装并非欧洲式的高档时装,而是被称为fast fashion的,以年轻人为中心的时装,只用3万日元就可以买下从头到脚的全套服装。这一时装革命的发源地是位于涩谷的109商场,如今被称为辣妹时装的殿堂,以亚洲为中心,每年从全世界来访购物的顾客达900万人。120家店铺,每家店铺面积不过50平米左右,店铺年平均销售额却达3亿日元左右,整个商场的销售额大约400亿日元,金额与大百货商场相当。

  这种吸引顾客力是由高度多样性产生的,各个店铺只出售原创商品,每个月更换半数以上的商品,速度极快。每个店铺内和各店铺之间都存在多样性,因此避免了直接竞争的关系,增添了互补性。

  最畅销的店铺CECIL McBEE的年销售额达10亿日元,但是这家店铺里一个服装设计师都没有。大约6名店员策划商品,委托服装公司制作。速度极快,从策划到成品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店员还担任模特,她们中很多人原来是顾客,顾客成为畅销店员,又兼任模特。重要的是,无论顾客还是店员,或者策划和营业人员,大家形成一个整体,生产原创商品,并不断更新。

  店铺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竞争,但是存在间接竞争。由于120个店铺的平均销售额达3亿日元,因此商场的摊位租赁费非常贵,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店铺更换。就这样,高度聚集又富于变化,商品开发和创作同时进行。

  这是纺织业的事例,在东京与此相关联的各种产业都在发展,其中有一个是时装杂志。在便利店出售的杂志中时装杂志占了近半数,许多模特在电视剧中担任角色,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发挥着互动效应。而且这种效应不仅限于日本国内,例如,1993年2月,两位中国女性从主妇之友杂志社买下了杂志《Ray》的版权,把一半内容改为面向中国的原创文章,出版了中国版《瑞丽(Ray)》,在地铁站等地出售,每册20元人民币,据说每月销售量达105万册。如上所述,日本时装杂志国外版,在包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在内的整个亚洲非常畅销,扩大了国际空间。再举另外一例,偶像组合AKB48如此火爆走红的原因也与多样性有关。AKB48的各个成员在被挑选的过程中展现了高度多样性的魅力。在位于秋叶原的AKB专用剧场的门票,只出售给事先在网上中选的人,据说参选人数达100倍左右。这也是通过挑选多样性构建的新型商业模式,具有强烈的吸引顾客力。

  在韩国,由于本国市场较小,从最初就采取了国际市场战略。正以如此,名为少女时代的偶像组合会说日语、英语和中文。用空间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日本的国内市场很大,能力非常强,但是韩国的市场较小,所以反而需要说英语和日语,降低运费,走向广阔的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在需求大的地方,聚集量会超过需求份额,由于本地区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在日本,时装产业、娱乐产业、媒体、文化、旅游产业会以东京为中心聚集。如果因此而增添魅力,就会吸引来许多年轻人,成为使东京越来越大的一个动力。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可以总结为四个重要性。首先(1)选址、距离、运费等空间因素;其次(2)本国市场效应给企业层面带来的规模经济;进而(3)多样性;最后(4)历史的锁定效应。

运费降低与IT发展的影响

  那么,空间经济学中的运费下降是怎么回事呢?广义上的人、物、钱和信息的运费降幅非常大。经常有人说,由于IT的发展,人们可以从任何地方用手机讲话,既然世界变得这样方便,那就没有必要聚集在一个地方,这不就意味着城市和集群的死亡吗?不过,运费下降的效应并不那么单纯,是一个倒U字型。

  如果以运费为横轴,活动聚集度为纵轴画图,就可以看到,当运费非常贵的时候,在一个地方生产许多商品,无法运出,因此不得不分散,形成当地生产当地消费。例如,日本在战后不久的恢复时期,全国各地都需要钢铁,然而由于运输网破烂不堪,在室兰和釜石等各地也都炼过钢铁。但是,钢铁的规模经济非常重要,因此一旦运输网得到完善,炼钢厂就集中到了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附近。其中八幡钢铁厂专门制造铁轨。由此可见,一旦运费下降,就会在需求大的地方集中生产,向其他地区运送。当然,如果过度集中,为了避免高工资和高地价,就会再次分散。不过这里要说的是,只有运费充分下降才能大规模聚集。

图2:运费下降对聚集的倒U字型效应 图2:运费下降对聚集的倒U字型效应

  如果运费进一步下降,就会在再聚集的同时出现分散。不过,已有的集群不会出现空洞。因为信息和知识集约型产业不能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所以会再次向城市集中。

  空间经济学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虹吸管效应,市场规模是由商品各自的特性带来的固有距离所决定的。例如,商品差异化不太明显的一般服装店和食品店,既分布于大城市,也分布于间隔不远的很多区域。然而时装和高级餐厅却不同,商业圈较大。像时尚女孩产业和国际金融这样的差异化极大的商品,一旦聚集到东京,就很难再去其他地方,整个日本都成为一个商业圈。在这里重要的是,由于新干线和飞机等运输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运费一旦下降,这种固有距离就大规模延长。

  虹吸管效应的典型是大阪。1964年东京和大阪之间新干线通车时,由于大阪没有能够转变产业结构,许多企业都把总公司搬到了东京。在东京和大阪之间往返需要8小时的年代,两地都需要设置总公司,但是如果一天之内可以往返,则只要一地即可,于是就会向规模大的一方集中,由于这种虹吸管效应,大阪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样,由于虹吸管效应,日本有可能被中国等国家的制造业抢夺一空。在运费下降的时代,要想保住集群,就必须使活动和集群差异化。如何加强聚集力,就是如何开展差异化活动。

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看看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增长。从广义上来说,世界经济体系改革的动力就是运费的下降。由于运费下降出现了全球化和地区化,在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的同时,世界经济版图也正在发生巨大的结构变化。

  据通商白皮书显示,从1930年开始,长期以来运费在不断下降。不过,虽然下降却仍然偏高,因此在Anderson和Wincoop在《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经济文献杂志)中说:"Trade costs, broadly defined, are large!"。中国生产的典型的玩具在实际上达到美国消费者手中之前,与成本相比,价格平均上涨了170%,也就是说,广义上的运费是生产成本的1.7倍。这是平均数值,例如,在天津的伊势丹商场,日本青森县产的苹果"世界第一",一个卖2100日元(约合160—170元人民币),而在青森县最多只卖300日元。虽说因为这是生鲜食品,但售价贵7倍,显示了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无法生产,极端差异化的因素非常重要。可以举出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是收入差距非常大,富裕阶层人很多。如上所述,差异化产品能够销往全世界的市场,可以抵消微不足道的运费。不过,必须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化。

图3:欧盟15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的经济增长 图3:欧盟15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的经济增长

  只要运费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形成大规模集群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命题,那么看一下全世界,经济活动集中在哪里呢?从东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欧盟15国来看,1980年时世界GDP中欧盟15国占29%,NAFTA占27%,东亚占14%,总计70%。在其后的20年间,由于信息通讯革命,运费下降,欧盟15国的比例相对缩小了一点,北美自由贸易区比例增加,东亚基本上增至两倍,三地共计83%。也就是说,世界经济活动进一步向这三个主要地区聚集。不仅聚集,而且世界GDP的增长率为年均3%,在历史上也是非常高的,出口增长率也达5.7%。特别是从2000年起,世界GDP年均增长率达6.4%,完全是泡沫式增长,今后如能保持在3%左右,就可以说是正常的。

  这个高增长是通过两个巨大的集群实现的。欧洲本来就是很大的集群,但自给自足的成分较多。从世界层面上来说,东亚作为世界工厂实现了大发展,美国则作为终端金融中心和世界最大资产市场得到了大发展。东亚作为世界工厂,通过制造产品赚钱,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在东亚使用,而是投入资产市场,最终流进了美国,成为美国形成巨大泡沫经济的原因,并由此发生了无法持续的全球不平衡,导致了现在的状况。

东亚的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体系的发展

  看一下东亚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中心的过程可以发现,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止,亚洲以雁飞队形实现了发展。这种发展成为De-facto Integration(事实上的一体化),形成多核心网络型经济体系,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得到发展。例如,1950—1960年,在日本出现了纺织品等劳动集约型产业,其后向附近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扩展,再向东盟各国扩展,进而在90年代扩展至中国和印度,这时已经不是雁行阵势,而是形成横排阵势。作为一般过程,由于运费下降,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会为寻求廉价成本而分散。但并非均匀分散,而是在再聚集的同时分散。另一方面,日本也并没有出现空洞,由于知识的外部性很大,因此知识创造活动集中于特定的大城市。亚洲整体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这种形式,作为主要城市和产业集群的中心,形成了多核心网络,飞跃发展成为具有互补关系的经济圈。这就是在第二次研讨会上,RIETI第一任所长青木解释的雁行模式第二个版本。

  制造业集中在世界工厂的东亚,根据2008年的数据,汽车生产的38.9%(其中日本16.4%,中国13.3)在东亚,生产份额远远大于北美自由贸易圈和欧盟。同样,化纤纺织的67%(其中中国60%)、手机的71%(其中中国51%,印度12.3%)、DVD播放机和录像机的96%(其中中国71%)电脑除涉及和研究开发之外的99.8(其中中国96%)在东亚制造。硬盘(HDD)100%在东亚制造,不过泰国的比例远远大于中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占20%以上,所以并非集中于中国一地。数码相机也是100%在东亚制造,日本也占有很大比例。亚洲特别是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从数字上也表现出来。

  不过,亚洲整体在以这种集群经济为基础实现增长的同时,却产生了极大的收入差距。例如人均GDP,新加坡最高,与缅甸相比差距在100倍以上。很难设想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因此,今后需要所谓地区全面发展和提高底层型的地区合作。

  在关注中国时,首先其特点之一就是有13亿人口。比人口世界第五位的日本多10倍的国家就在日本旁边。例如,上海的人口大约有2000万,再加上南边的浙江省和北边的江苏省,与日本的1亿3000万人大致相同。中国人口10倍于这个数字,劳动力也非常庞大,工资上涨,正在成为巨大的市场。

  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化率还只有50%左右,未来有非常远大的前途。至少最初可以通过聚集带来经济生产率上升,与城市化同时进展,随着从农业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聚集,转化为经济生产率。经过20年后,估计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左右。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但是,年轻人流向城市,家乡落后于时代,产生了收入差距。经济增长、聚集和收入差距至少在最初高速发展时期会同时存在。实际上,如果分地区看一下2006年的人均GDP,上海和贵州省的差距大约相差10倍。中国正在举国努力纠正这种差距,其中一个对策是发展内陆地区的交通网计划。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时在东京和大阪之间通车,已经过去近45年,现在从青森县到鹿儿岛总长度大约为2000公里。中国目前只有上海周围和北京周围,我估计长度还不到1000公里,不过今年6月,连结北京和上海的1400公里的新干线将通车。原计划到2020年将完成两万公里的新干线网,但按照目前的进展,计划将提前完成,在完成两万公里后进一步延长。

  东京站的新干线站台上没有可以坐的地方,然而北京站有宽大的候车室,排列着很多座位,像机场一样。中国的新干线计划,最初准备购买日本的山谷回音号,但是由于中国计划时速达到350公里,因此没有购买时速只有290公里左右的日本新干线,而是购买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进行仿制。这表明中国拥有这一水平的技术能力。在列车上,乘务员为乘客倒茶,北京至天津之间虽然只有150公里,时速却在顷刻间达到了330公里。

  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上所说的跨越式发展(leap frog development)的典型事例,后发展国家可以大规模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跨越式赶超发达国家。日本在战后也是这样做的,将来中国也有可能被其他国家跨越。世界就是这样在巨大的变化中向前发展。

为均衡发展而重新建构世界与东亚经济

  现在,整个东亚的GDP已经超过了美国,更远远凌驾于欧洲之上。这里中国的影响当然非常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将来的预测,中国将保持高速增长,因此未来整个东亚的GDP将在世界上占有很大比重,成为最大的市场。

  但是,这个预测没有任何保证,今后要想实现发展,无论在东亚地区还是在全世界,都必须重新构建均衡型经济。在重新构建经济时,重要的是全球化,是超越国境,这时制造业受到关注是当然的。而且,世界已经变成了Brain Power Society(智能社会),变成了以知识创造活动为中心的社会。例如,东京的主要活动已经不是狭义上的制造业,而是包括时尚女孩产业革命和服务业在内的更为广义的知识创造。必须保持这两者的平衡,也就是说,在思考现在是世界工厂的东亚的未来时,需要建立新制度和实现知识复兴这两个方面,为此,不仅要构建生产和交通网络,而且必须构建Brain-Power Network(智能网络)。通过这些进一步向高科技的世界工厂发展,同时,成为巨大的世界市场,也成为全世界的创造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继欧洲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中心,整个世界才能在均衡的状况下增长。

  为了成为这样的创造中心,亚洲各国正在有意识地推进各种各样的创新活动。其中,中国和日本的研究开发费与GDP比,从1985年以来,在主要国家中一直处于最高水平。这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虽然失去了信心,但是从亚洲各国来看,日本拥有非常高水平的技术,支撑技术的是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投资。不过,其中大部分是民间投资,政府只提出把投资占整个GDP的比例从0.75%提高到1%。而另一方面,韩国正在急起直追,2010年也许会达到与日本基本相同的水平。另外,中国也正在迅速提高研究开发费与GDP的比例,如果加上没有纳入统计的军事方面的研究开发费,美国和中国的研究开发费与GDP比大概与日本差不多吧。

图4 图4

  在研究开发整体上,日本走在亚洲的最前列。从专利公布件数来看,在环保领域,中国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在生命科学领域,美国的公布的专利最多,日本与欧洲差不多,中国也已经追赶上来,韩国也在非常迅速地增加。

  如上所述,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推进研究开发,广义上的知识复兴正在兴起。但是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东亚内部的知识网络还非常薄弱。要获得专利,必须引用全部相关专利,但是据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东亚国家专利引用的对方国家,虽然日本也不少,但美国占绝对多数,除日本外,亚洲国家非常少。知识作为枢纽的作用,目前由绝对强国的美国担纲。不过,在电子学领域,亚洲国家的相互引用比较多,因此可以说,在特定领域,亚洲的知识网络已经形成。亚洲整体要想成为与美国和欧洲不相上下的第三个世界创造据点,还是需要构建Brain-Power Network,这是一个重大课题。通过这一课题,整个亚洲的多种多样的智囊集团将掀起知识复兴。

地区创造社会中的多样性文化

  要想把整个亚洲或整个日本建设成为知识创造社会,空间经济学本身也必须全面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的核心是经济连结(Economic linkages:linkage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action of traditional goods and services)。一般商品的生产当然也很重要,但是现在,通过知识的连结(K-linkages: linkages through the creation and transfer of "knowledge," ideas, information),广义上的知识生产及其连结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要想更全面地发展空间经济学,就必须认真强化这种连结部分的理论,并进行实证研究。

  在空间经济学中,形成集群提高生产率的根本是多样性,在知识创造社会中最核心的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头脑(brain)。这个头脑和软件一样,相同的东西无论有多少个,也不会产生互动效应。多种多样的头脑,知识相互差异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自古以来就有"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格言,这种情况两个人也同样。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知识就无法沟通,也无法合作。但是,如果所有的知识都相同,就不存在合作的意义。因此,每个人的独特知识和共同知识需要平衡。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是非常重要的格言,但是从长期来看也是如此吗?如果三个人一直一起写论文,就会出现共同知识不断膨胀,独特知识相对缩小,互动效应逐渐消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日本的企业和研究所内部也时有发生。合作研究的成员总是一成不变,就会变成"三年人不换,智慧也平凡"。因此,脑力劳动者高度聚集于一处会产生悖论效应。

图5 图5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具有多种多样的知识结构的脑力劳动者大部分聚集到了东京,通过高密度的交流,互动效应增大,在短期内形成了日本经济增长力的源泉。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能聚集的人都聚集到了东京,而且由于信息通讯技术革命,电视和报纸的全国版都在东京播放发行,所有日本人都看同一电视和报纸,结果共同知识膨胀,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互动效应。要想防止这种现象,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多种多样的组织和地区,加强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和人才流动。

  我认为,现在日本没有朝气的一个原因是,平均创新能力低于美国。长冈贞男教职研究员(一桥大学)对在日本获得了高科技专利的3000人和在美国获得了专利的同样人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了日本和美国的大相径庭之处:美国的发明人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在获得专利的人中,在美国有25.7%的人,特别是生物领域有45%的人在过去5年间调换过企业或大学,而日本只有4.6%,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调换过工作单位。而且,外国出生的发明人数比例,在美国达到30%,而日本近于零。另外,在美国前瞻型研究非常多,令人惊异的意外结果层出不穷,然而在日本,大部分研究结果都在意料之中。进而在美国,发明人中有45%拥有博士学位,而在日本只有12%,这显示出日本企业自己培养研究人员,这种情况在以往或许有其优点,但是流动性极低这一点需要改正。

  日本必须解开以往重视同质性(改善型)的创新体系封闭效应,向新知识生产体系转变,加强重视异质性(发现型)的创新体系。为此,需要加强超越组织的合作关系,在各组织之间逐渐更换成员,吸收新人才。另外还需要改变地区问题,即一地集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多种多样的地区文化。

  关于这种文化(独特知识的聚集)与创造性的关系,笔者想用形成对照的两个地区作为事例进行说明。例如,假设有东西两地,与一地集中不同,各有一个具有对称性的独特知识集群,在各自的地区内部当然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如果在同一地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的知识,那么共同知识肯定非常多。不过,交流也需要成本。如果从不同的地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的知识,共同知识就会大大减少,这种不同就是文化。当然,改善型研究只要在密切的交流中在各自地区内进行即可,但是像生物这样的知识前瞻型研究,知识的多样性非常重要,如果从两个地区集结人才,组成大规模的团队进行研究,研究开发能力就有可能大幅度增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不久将以RIETI的工作论文形式发表题为"Culture and Diversity in Knowledge Creation"(知识创造的文化与多样性)的论文,详情请参见该文。

  在一个地区进行研究,合作和交流完全不需要成本;分别在两个地区进行研究,虽然合作和知识流动都需要成本,但多样性也增多;比较这两种情况,整个地区的知识增长率,后者可能是前者的近三倍。由此也可以看出知识的多样性非常重要。

在全球化和知识时代重建日本

  在日本有"失去的20年"这一说法,不过从历史上看,20年的停滞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停滞了200年,希腊至今还没有从2000年的停滞中摆脱出来。

  日本在战后初期,以朝鲜战争为转机实现了高速增长,并借势克服了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产业结构向高科技转变,至20世纪80年代末,一度被称为"日本世界第一"。但是其后泡沫经济破灭,从1990年起,像巨大的雪球滚下谷底一样动弹不得。在建立于大规模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只需从美国和欧洲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并进行改良即可,因此日本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迅速地跨越式发展,1993年人均GDP跃居世界最高。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步应该主动开拓自己的前沿,成为真正的Brain Power Society,但是消极的封闭效应产生了作用,日本没有完成结构改变。日本的人均GDP,1970年排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第18位,1993年排在第2位,如按照统计年的汇率则上升为第1位。然而其后急剧下降,2008年跌落至第19位。这不能只以单纯的汇率变化来解释,还是有着重大的结构性原因。

  2008年的人均GDP,卢森堡跃居世界第一,达到日本的三倍。这一年的前10位的国家是卢森堡、挪威、瑞士、丹麦、爱尔兰、荷兰、冰岛、瑞典、芬兰、奥地利,都是欧洲小国,全部人口总和只有6300万人,相当于日本的一半,而且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到荷兰的距离比北海道至冲绳之间的距离还短,在比较小的地区里聚集了多种多样的小国。在这里重要的是,具有独自语言和文化的独立国家,通过各自的政策保持独自的文化,实现了非常高度的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这可以成为日本未来的参考。

图6:日本人均GDP:经合组织内排名 图6:日本人均GDP:经合组织内排名

  日本要想在知识时代再次作为领导者之一活跃于世界,就需要以与众不同的形式,成为世界性创新的国家,成为知识创造的枢纽。为此,重要的是在所有方面保持多样性和自主性。从劳动力和人才到各个企业、大学、城市和地区,都必须更强有力地恢复多样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在人才和地区方面,必须加强与知识时代相称的多样性。

  这完全是笔者个人的意见,未来的地区政策的基础应是通过自主性的地方分权体制进行竞争和共生。明治维新时期通过废藩置县,建立了以东京为中心的强势中央集权国家,至二、三十年前为止,日本一直顺利发展。但是,这并不能说今后也继续是适合日本的模式。作为反命题,我建议"平成维新""废央创域",中央不再是中心,应建设更丰富多彩的地方和自主的地方分权体制。

  通过废藩置县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从整体来看,为赶超欧美工业化国家发挥了非常有效的功,这与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体制非常相似。但是,在社会的许多方面失去了多样性和自主性。例如,在"知识就是吸收最先进的东西,掌握正确的东西"这一定义下的义务教育和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竞争,剥夺了个性和独创性;地方行政成为中央的从属,剥夺了地方的自主性;一地集中导致了共同知识膨胀,变得千篇一律。应改变以中央为中心的模式,以更丰富多彩的小单位地区为中心,利用各地方独自的产业和知识集群、智能和文化集群,通过相互间的竞争和共生,在全日本掀起知识复兴,作为创新的场所实现发展。这就是我的建议。

  为此,基本的地方政策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个地方所拥有的资源,引进新型人才和知识。通过这样的政策,使全体居民兴奋快乐,持续创新,建设本地区独特的环境、文化和体制。国家的使命就是为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建立体制。

  各地方遇到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才,以及如何从全世界或全日本收集人才,只靠等待是收集不到人才的。人的多样性与对多样性和异己的包容力是共同进展的,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因此,今后对地方来说非常重要的课题是,通过积极地实施具体政策,促进广义上的对异己的包容力。所谓异己,就是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特别是没有进入知识创造社会的中枢部分的人们,应把这些人们接纳进主流社会,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作为典型的事例,首先可以举出旅居日本的外国人。当他们作为客人来到日本时,日本对他们非常热情,但是在实际上,外国人成为国家公务员或大学教员是非常困难的,外国人劳动者也经常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而且没有获得学历的年轻人,或者获得了博士学位等过高学历的年轻人,都很难进入企业和政府机关。此外还可以列举出希望在社会上发挥余热的中老年人、条件不利的人们等等,特别是对女性的包容力,日本社会已经落后于时代。例如,在日本的99所国立大学中,女性任校长的大学只有两所。在美国八所常春藤大学(Ivy League)中,包括哈佛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在内的四所大学的校长是女性。在美国和北欧,这种知识创造活动完全不存在性别差异,任何人都在中枢部分发挥着积极作用。

  反过来讲,日本今后如果积极地把外国人和女性纳入中枢,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就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余地。然而看一下外国人熟练劳动者的比例,美国和北欧占6%,日本却不满1%。日本要想在运用人才和人的多样性方面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有意识地推进前述政策。

  在亚洲,最充分利用人才多样性的国家是新加坡,人均GDP位居亚洲第一的新加坡,在对异己的包容力和国际化方面也非常下功夫。曾经有一本杂志名叫《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远东经济评论),刊登过一篇题为"Gay Asia:Tolerance Pays"(同性恋的亚洲:宽容的代价)的文章,很有意思,笔者想介绍一下。每年夏季的国家节日时,都会有大约八千名男同性恋者从世界各国聚集新加坡,他们几乎赤身裸体,通宵达旦地跳舞。这种粗野的行为在10年前的新加坡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新加坡是中央集权型的国家,限制规定非常严格,拿着口香糖的人还没吃就会遭到逮捕,理由是"你拿着口香糖,你肯定要吃,吃完以后肯定会扔在地上,所以逮捕你"。然而新加坡现在变得非常开放,正在积极地接受异己,有意识地培养广义上的包容力。反过来说,日本各地区也应该像新加坡一样推广国际化,独自促进地区的活力。

全体动员参加促进地区活力——多种多样的方法

  所有的地区都需要以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全体人员参与来促进地区的活力,不仅致力于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科学立国,还必须在制造业加速开展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农业和服务业也还留有广阔的发展余地。这之中不仅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此外,有了艺术、文娱和文化,世界才快乐,上述三者在整体上形成三位一体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Innovation Everywhere with Everybody"(每处每人创新)不仅包括东京,还包括地方在内。

图7: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全体动员参与促进地区活力 图7: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全体动员参与促进地区活力

  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日本公平性比较受到重视,例如,必须对老年人、中小企业、女性、地方、农业等加以保护的想法占主流。如果不改变这种想法,建立新体系,使全体人员都成为社会革新的主角,日本就没有希望。少数年轻人肩负巨大的日本重任是根本不可能的。韩国和中国都将迅速进入老龄化时代,但日本走在最前列。日本必须为开创新型的老龄化社会,通过新型创新构建全体人员作为主角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体系。

  实际上,在日本各地,这种创新已经在兴起。东京的时尚女孩产业革命就是以年轻时尚女孩为中心的时装革命,在农村,以老年女性为中心的老年人正在掀起农村革命。

  人口约2000人的德岛县上胜町,因变树叶为钞票而著名。上胜町位于从德岛市乘车向四国山中行驶两小时左右的地方,当地居民正在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其中一个是"配色业务"。业务内容是,制作日式高级餐厅等用于清汤的樱花树枝、用于生鱼片配菜的枫叶等每个季节的装饰品,共400种,供应给全国90个城市。1980年天降大雪,以前作为收入来源的橘树全部死亡,在峡谷底部种植的大米等生产规模非常小,平均每户农民的年现金收入只有20万日元左右。为生计发愁的结果,从1986年开始,横石知二先生与四名家庭主妇开始了"配色业务"。把树叶作为配菜销售,谁都能做,但谁也没做,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创新。

  横石先生想到了这一做法,当他向大家提议的时候,出现了两种典型的反应。一种意见是:"如果收集树叶就能赚钱的话,从北海道到冲绳,整个日本还不都成了富豪?靠这种做法不可能赚钱。"另一种意见是:"卖树叶赚钱,怎么能做那么丢人的事。"即使这样,横石先生还是坚信一定能成功,经过半年时间说服了大家。现在已经有150个农民参加进来,绝大部分都是女性,平均年龄67岁,最高年龄95岁。成员人均年收入170万日元,也许有人会认为收入并不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夫妇两人在做,所以每户平均现金收入就达到340万日元,是开始从事这个业务之前的15倍。

  这个业务经过20年来培育的知识经验已经非常完善,信息通讯技术也得到了运用。全体人员都在各自的田地里种植树苗,摘树叶,发送产品,所以每个人都既是老板又是劳动者。而且,要向市场直销,如果不能根据90个城市过去一个月的市场价格动向,预测今后一个月的市场行情,就无法决定自己现有的樱花树苗的花明天发送多少,大家都利用电脑根据市政府的信息进行判断。经济产业省对开发电脑网络给予了支援,制作了尺寸如网球的鼠标,以便于上年纪人使用。电脑的使用使销售额一下子增长了一倍以上,根据信息决定出货量,经过反馈后,只要在4点之前送到农协,就可以从德岛机场送往全国90个城市。新商品是由大家开发出来的。

  上胜町现在被称为"满面笑容的村镇",大家生活在大自然里,有一定程度的现金收入,这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与市场直接挂钩进入社会,而且活跃在非常优异的环境里。在2092名人口中,外来者和返回者占6.3%。希望来这里的人还有很多,但是接纳这些人需要土地,所以不能大量接纳。上胜町的老龄化率在德岛县位居第一,但现在没有一个卧床不起的人。人均年医疗费(国民健康保险)为26万日元。在老龄化率仅次于上胜町,没有从事特别活动的地区,人均年医疗费为46万日元,差距多达20万日元。

  另外,除配色工作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町长大约一个月一次召集大家进行"一休运动",就是想出新点子的比赛。想出来以后并不就此结束,还要在3个月后汇报如何具体实施,而且全体人员都参与,提出意见,不断进行改善。这是一个大家都满面笑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有现金收入,医疗费非常低的村镇。应以这样的形式在整个日本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再与中国和韩国一起合作。重要的是实现"Innovation Everywhere with Everybody"(举国全民创新)。

通过开放实现丰富多彩的创新立国

  日本现在是一地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极端缺乏朝气。为摆脱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是取消国境,菅首相也提出了"平成开放国门"的口号。应持续推进与亚洲和世界的一体化。要想保持日本的聚集力,需要人才和地区的多样化。通过摆脱中央的"废央创域",日本将作为全民参与创新的国家与世界形成一体化。笔者认为,日本应以这样的形式,通过开放实现丰富多彩的创新立国。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