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复兴——日本能否再现经济增长的奇迹?

日期 2011年4月20日
演讲者 户堂康之(RIETI教职研究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国际协作学专业教授)
主持人 田中鲇梦(RIETI研究员)
下载/链接
导言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以来已经过了两个月,人们正在为震后复兴而努力,并初见成效,日本经济也开始逐渐恢复。RIETI教职研究员户堂康之在4月20日举办的讲座上以“超越复兴——日本能否再现经济增长的奇迹?”为题发表了看法。他指出:地震前日本经济就一直萧条,要想重建经济不应只停留在复兴上,应该把震灾作为转折点,通过开放国门,建立高新产业集群,力图早日实现经济大转变。[本月话题]将介绍户堂教职研究员讲座的主要内容。

摘要

实现超越复兴的高速增长

户堂康之写真  上周笔者访问仙台时,樱花已经盛开了。在盐釜港,还品尝到了震灾后第一次捕捞的金枪鱼。灾区已经逐渐复兴,经济也将逐渐得到恢复。但是,笔者今天想说的是,不应只停留于恢复,而应该超越复兴,实现新的高速增长。

发展中国家化的日本

  假设各国到2020年保持与1990~2008年相同的增长率,预计日本的人均GDP将被韩国和台湾所赶超,沦落到与马来西亚相同的水平。

  也就是说,从地震前开始,日本就已经开始出现发展中国家化的苗头。在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许多持续没落的国家,但是日本还潜藏着超越复兴,实现新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

天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使用国家层面的有关天灾、战争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Skidmore and Toya, 2002; Cuaresma et al. 2007; Sawada et al. 2011)显示,天灾和战争虽然在短期内(三年左右)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15年以上),其影响被抵消。也就是说,从历史上看,天灾和战争后的复兴是经常发生的现象。而且还观察到,由干旱等气候因素引起的天灾,从长期角度来观察,反而使经济增长率上升。

  实际上,看一下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的图表就可以发现,在整体倾向上,自然灾害越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也越高。关于其中的相关关系,有各种各样的假说,其中一种假说认为灾害可以促进引进新技术和制度的大转变。

  关于"制度(institutions)"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以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赛莫格卢(Kamer Daron Acemoglu)博士为核心,近年来正在这一领域积极开展研究。这里所说的"制度",还包括法律和习惯方面,以及被政府和国民选择的事物。例如,所有权制度、政治制度、论资排辈的工资和实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等等。

  可以说,由于某个历史事件或地理性原因而引进的"历史性制度"具有粘性,决定了"现代制度",并决定了"现代的收入水平"。例如,考察一下现代的所有权保护指标(Acemoglu et al. 2001)可以发现,越是保护所有权的国家越具有收入水平高的倾向。

  战后的日本通过制度的大转变,实现了超越战前趋势的高速增长。那么在今天,能否以大地震为转机,再次创造高速增长的奇迹呢?

  笔者认为,要实现高速增长,主要有"开放国门"和"集群化"这两条道路。

摆脱内向思维,开放国门

  为什么需要开放国门呢?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技术"的进步。这里所说的"技术",不仅是工程学上的技术,还包括管理技术、生产工序上的创意改进等所有方面,都称之为"技术"。

  日本国内的技术革新的关键在于从国外引进知识和技术,在这方面,日本做得不够理想。虽然日本的研究开发经费对GDP比处于世界最高水平,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例如,在号称机器人大国的日本,却没有研制核电站操作用的机器人,这是一个没能有效利用别国智慧的典型事例。

  出口、向海外的直接投资、在海外的研究开发等企业国际化,可以促进外国技术流入日本,提高生产率。此外还有数据表明,对日本的研究开发投资也可以促进高速经济增长。

  然而,日本经济的国际化处于落后状态。研究开发国际化和雇用国际化也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国外居住率来看,日本人的比例也非常低。

  在日本,尽管生产率很高却没有向国外发展的企业,即所谓"卧龙企业"很多。从基于《企业活动基本调查(经济产业省,2005年)》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日本国内大约有2000家卧龙企业。此外,从关于国际化与企业活动的问卷调查(三菱UFJ调查与咨询公司,2009年)分析可以发现,中小企业中也有许多卧龙企业。无论哪个产业或哪个地区都有卧龙企业。这些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大展宏图,提高生产率,并以此作为起爆剂,使日本经济再次活跃起来。

  为此,需要制定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政策。从宏观来看,需要积极缔结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尤其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吸引对日直接投资以及扩充政府开发援助也具有开放国门的效应。从微观来看,需要以更为有效的形式,继续对企业实施信息、金融、网络和风险等各方面的扶持。

  东北地区是电子机械和汽车相关产业的集群地,也是直接或间接的出口基地。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和出口额(日本银行仙台分行,2010年),从1995年至2005年,出口额增长到两倍以上,今后也还有增长的余地。

  以现在还顾不上开放国门为由,而一再推迟了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讨论。但是笔者认为"现在才是开国的大好时机",并应该根据这种认识深入展开讨论。

在东北建立高新产业集群

  由于东日本遭受大地震的袭击,有些企业已经把生产向其他地区转移。正如在阪神淡路大地震时也出现过的事例那样,一旦开始缩小的产业集群,加速其解体的危险性也非常大。

  例如,化学鞋产业曾经是聚集于神户市的产业之一,由于遭遇震灾,生产额同比下降至40%多,虽然其后得到逐渐恢复,但是没能完全复原,目前依然停留在地震前的80%水平。

  其原因在于以往的化学鞋产业,形成了主要以生产高级商品的浅草、生产大众商品的中国、位于两者之间的神户这一结构形式。但是地震后,由于中国赶超上来,神户曾经试图转变为生产高级商品,但是面临与浅草的竞争,处于强弩之末的状况。

  从企业员工人均附加值产值(东北经济产业局,2008年)来看,东北地区的产业,可以说从地震前生产率就比较低。也就是说,虽然东北是产业集群地区,但是聚集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产业。

  低附加值的产业一旦产业停滞,生产就会向亚洲转移,产业集群的解体进度有可能加快速度。而且,一旦解体的低附加值产业很难再次聚集。从神户的事例也可以看出,高不成低不就的产业升级不能成功,索性制定全新的高尖端产业集群的目标。

  要实现高新产业集群,设置特区是有效的方式。通过产学合作和优惠税制,激活研究开发,同时,主动学习和引进外国技术。因此,在积极推动吸引外资的同时,充实东北大学这个教育研究机构的人才培训和初中级教育等各种各样的措施。

  中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北京)是国外通过特区形成高新产业集群的典型事例。只允许高科技企业在园内开业,在优惠税制和产学合作的支援下,这里的企业销售额直线上升,现在已被称为中国的硅谷。我们认为,中关村通过吸引外资的研究开发部门,为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进而制定促进创业和企业选址的政策获得了成功。一般认为,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中国顶峰学府及中国科学院进行的产学合作、以及被称为"海归"的回国留学人员也推动了技术转移。

  要实现产业的发展和集群,需要企业具备活跃的新陈代谢能力。然而以往在日本,中小企业政策的宗旨是对所有企业实施同样的保护。中小企业金融顺畅法和中小企业经营继承顺畅法等都是这一宗旨,这种保护性政策有可能阻碍企业扩大规模和新陈代谢,推迟国际化发展进程。今后应该通过对创业和并购进行融资来培育充满活力的经济。在目前状况下,震灾后的紧急融资固然重要,但是,由于这种融资长期化而使生产率低的企业存活下来的状况决不是件好事。我们需要的不是保护企业使之固定的政策,而是促进新陈代谢和优良企业扩大规模,创造更加具有活力的经济,带动超越复兴的增长。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过于集中于东京一地。应通过推进地方分权,不仅在东北地区,而且在全国各地建立发挥地方特色的产业聚集地。东京经常面临震灾危机,因此,这种做法从分散风险的观点来看也是非常合理的。

通过大转变可以实现高速增长

  目前,日本徘徊歧路,是选择大转变还是选择复兴(=恢复原貌)。假设选择了复兴,日本的内向趋势就不会改变,对产业的保护将长期延续,要阻止产业流向国外肯定也很难。但是,如果转舵驶向大转变,开放国门,尝试建立高新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充满活力地增长,那么实现超越复兴的高速增长也决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考虑到制度过程的依存性,大转变机遇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笔者认为,如果不尽快改变制度,复兴之路很有可能会被固定下来。可以说,现在正是创造奇迹的最后机会。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