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中的亚洲经营战略——从中国、印度、东盟到中东、非洲

日期 2010年2月23日
演讲者 安积敏政(甲南大学经营学系教授)
评论员 渡边哲也(RIETI顾问研究员,经济产业省通商政策局亚洲大洋洲课课长)
主持人 伊藤公二(RIETI高级研究员)
下载/链接
导言

  2月23日,RIETI邀请甲南大学经营学系安积敏政教授,举行了题为“剧变中的亚洲经营战略——从中国、印度、东盟到中东、非洲”的讲座。1980年前后世界经济处于“日本第一”的时代,但近年来无论作为生产基地还是作为增长市场及研发基地,中国以至亚洲的影响力日益高涨。仅依靠以往的海外市场和日本国内市场,日本经济“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日本面临如何有效利用亚洲的活力制定增长战略这一重要课题。[本月话题]将以日本应采取的21世纪新亚洲战略为中心,介绍安积教授的演讲内容。

摘要

"亚洲第一"的时代

安积敏政写真  1980年前后是"日本第一"的时代,但是现在逐渐变为"中国第一"乃至"亚洲第一"。据认为,亚洲(包括日本)的GDP在2014年将超过美国和欧盟,日本的GDP占亚洲的比例,预计也将从三分之二下降至三分之一。

  我将从上述观点出发,围绕21世纪的新亚洲战略进行说明。首先,从企业经营的观点来看,以"业务"和"地区"的矩阵来思考经营资源的投入场所非常重要,即在什么地区开展什么业务。其中,亚洲不仅作为生产基地,而且作为不断增长的市场和研究开发基地也受到关注。

经营战略向亚洲转移

  在亚洲,战后最初受到关注的是"过于强大的日本",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亚洲四小龙(NICs: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印度、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新的投资场所受到关注。继而在2010年以后,又出现了后BRICs的新潮流。

  以前曾受到怀疑的中国,特别是在1980年代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其后受到关注的是BRICs和包括伊斯兰七国在内的金钻11国(Next-11;BRICs之后的金钻十一国:伊朗、印度尼西亚、埃及、韩国、土耳其、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越南、墨西哥)。其中日本对向VTICs(越南、泰国、印度、中国)的投资倍受关注。

  另一方面,在日本国内,生产、研究开发基地、海外直接投资、税收(法人税、红利收入等税收)这四种空洞化已被视为问题。实际上,日本的GDP中有相当于10~20%的生产额(以及就业)已经转移至国外,而亚洲占据了日本国外产值的将近一半(2007年度为44.4%)。在这里应考虑的是,日本经济整体的收益来源(profit center)已从日本转移至亚洲,也就是说,在亚洲的收益性已左右着日本企业的收益性。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如,Panasonic公司(松下电器)的销售额,过去10年中,在日本国内和国外基本上都是零增长,但是在国外销售额中,亚洲所占的比例显著增长,取代了美国。Panasonic公司于2003年公布了在中国实现1万亿日元的生产和销售经营计划,至2007年度,如期实现了9417亿日元,不过2008年度由于雷曼冲击的影响,没能实现在中国销售9850亿日元的目标。

  但是,这也造成了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且从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扩大到中国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以及当地产品在消费者市场的竞争。

竞争取胜的规律

  日本企业在过去10年中是如何在竞争中取胜的呢?

  例如,在化工行业,住友化学公司在过去10年中,销售额增加了1万亿日元,在销售额增加的部分中,有48.2%是在亚洲取得的。在同一时期,亚洲的销售额从1250亿日元增加到近6000亿日元。在营业利润方面,国外增加的部分占据了66%。

  其他"取胜"的企业也同样,小松制作所和资生堂等公司,在日本国内陷入负增长,而以亚洲为中心,在国外的销售额和收益都实现了稳步增长。麒麟控股公司收购澳大利亚的大啤酒公司,以及与三得利公司建立合并经营的构想,实际上都有这种亚洲背景。运输行业也如此,日本通运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比例上升了10~20%。

  从上述情况来看,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下述的共同点:(1)制定了坚实的中长期经营计划和构想;(2)认识到低生育率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带来内需缩小;(3)在国外,尤其是在亚洲确保增长和收益。日本国内市场转为负增长,陷入价格竞争的零和博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亚洲的活力纳入增长战略已成为重要的因素。另外,有研究指出,在对亚洲战略方面,还有两个共同点,即(4)行业之间的差距(制造业对非制造业(服务产业))和(5)企业之间的差距。

急追猛赶中国的印度

  在中国崛起的同时,印度近来也作为可期待的投资场所迅速引起了关注。特别是关西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工会及有识之士,自2005年以来,一直把印度作为最有希望的投资场所(根据第21次KPC定期调查)。实际上,进军印度的日资企业数量,目前已经超过1000家,出现了像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中国那样的现象。而且人们认为,和中国一样,印度的汽车行业在不太远的将来,也将会开始正式出口,在生产和需求的两方面赶超日本。

21世纪的新亚洲战略

  固步自封于日本国内是危险的,只能在零增长或负增长中勉强继续拼博。恐怕持有这种危机感的企业很多。

  从日本上市企业2007年度的合并结算来看,在整体销售额的524万亿日元中,制造业占62%,达326万亿日元,而且其中将近半数为汽车及其零部件和电器设备所占据。此外,在7万亿日元的国外营业利润中,有3万亿日元是在亚洲赚取的。在这3万亿日元中,运输设备、电器设备、化学、机械和其他制造业占84.8%,除石油公司之外的服务产业的比例只占6%。

  在亚洲国家中,东盟、中国和印度是日本的主要收益来源。日本向亚洲发展是从东盟开始的,其后进入中国和印度,在不断促进地区内分工的背景下,东盟与中国之间、东盟与印度之间的贸易也实现了年率20%的增长。

  尤其是印度不断加强与东盟的密切关系,显示出这种关系的突出事例,是加速降低关税,以及增加印度与新加坡之间的飞机航班。以前每周只有27次航班(SQ,新加坡航班),而现在航班数已增加到117次。而且,印度还正在扩大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对华贸易以年率40%的速度增加。

  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扩大亚洲战略(Extended Greater Asia Strategy)"这一关键术语引起关注。在由"日本、东盟、中国"和"中国、东盟、印度"这两个三角关系组成的结构中,处于一个三角关系一隅的印度同时又是与另一个增长地区中东,进而与东非相连接的大门。从印度每周有350次飞机航班飞往迪拜,从迪拜每周又有472次航班到达欧洲,每周有233次航班到达东非。而到达日本的每周只有14次航班。从印度与迪拜的密切关系来看,人员和货物接连不断地向欧盟和非洲流动,在这一结构中,在谈论亚洲战略时,已经不能忽视中东和非洲的存在。但是,在日本却很难看到中东和非洲的活力。

  亚洲的重心已经从"日本、东盟、中国"向"中国、东盟、印度"转移。如果各国的经济增长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那样,那么到2015年,中国、东盟和印度的GDP总和将达到日本的两倍多。世界将不再关注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收这个新三角形的活力,将成为决定日本企业兴衰的关键。日本在中国、东盟和印度怎样描绘实现最大收益性和经济增长性的蓝图?在经营中怎样运用作为增长市场的亚洲、作为生产基地的亚洲和作为研究开发基地的亚洲?为此怎样对上述两个三角形进行地区统一管理?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为了提高在亚洲地区内的各种经营功能,并把这些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日本或设在日本的总公司将再次面临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最后,关于21世纪的日本企业,可以做出下述结论:第一,不能在亚洲营利的企业将无法在竞争中取胜,也无法生存下去;第二,不能在亚洲取胜的企业也不可能"保住国内业务";第三,在亚洲拓展业务遇到的经营风险,虽然因企业实力而各不相同,但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亚洲已经不再是以日本为中心旋转。不需要任何失败感和悲壮感,在以健康的心态认清事实和包持危机感的基础上,制定吸收新鲜活力的亚洲经营战略,才是复兴日本的关键。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