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经济增长战略
——经济增长论与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的含义

日期 2009年10月19日
演讲者 户堂康之(教职研究员、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国际协作学专业副教授)
主持人 由良英雄(RIETI总务部副部长)
下载/链接

摘要

日本经济的实际状况——从1970年代开始的低增长

户堂康之的照片  对于经济增长,“人”的智慧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我今天想从这一观点出发,阐述推进日本企业全球化和阻止低生育率的两项战略。

  日本经济的实际状况是,日本人均GDP(美元,调整购买力后)即使在泡沫经济时期也没能超过美国,在1990年代初期被新加坡超过,现在正在被台湾追赶。人均GDP增长率在被称为高度增长期的1970年前后急速减慢。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与美国的差距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扩大到1968年~1970年左右的水平。与实现惊人增长的1960年代相比,从1970年开始,40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比新加坡和台湾缓慢得多。

  而且在本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所受的打击特别严重。不可否认,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出口急速减少。但是并不能说依赖出口本身是原因。这是因为在出口依存度与GDP下降率之间看不到明确的相关关系。例如,虽然与日本相比,德国的出口依存度更高,但是却没有遭到像日本这么严重的打击。其实,在OECD各国中,日本的出口依存度是比较低的。

日本的问题

  那么,日本经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按照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论来说,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列举出(1)资本积累;(2)教育;(3)“技术”进步这三个方面。这里所说的“技术”,除了科学技术之外,还包括管理和政策方面的努力。经济增长论的结论认为,资本积累和教育对短期增长具有效果,但是对于长期增长不起作用。这是因为投资越多效率和收益率越下降的缘故。但是,技术进步却没有这种局限。因此,长期增长离不开技术进步,这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共识。

  我们考察一下TEP(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均GDP的相关关系所显示的技术效果。全要素生产率正是“技术”的指标,显示出用物品、人才资本和劳动力无法解释的生产力的差异。人均GDP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显著而紧密的相关关系,“技术”越强的国家人均收入越高的倾向显示出这种关系。

  技术得以进步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规模和经济增长”、“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有关“技术”或“人口”和“制度”的政策。

  话题转到技术政策论上来。从根本上说,不能放任市场的理由是因为技术外泄会阻碍技术的进步。更具体地说,假设没有专利制度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某公司即使进行了技术革新,由于技术被外泄给其他公司,使发明人遭受损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一般的国家都对研究开发费用给予补贴。日本的政策介入规模,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补贴比例在主要国家(OECD和非OECD)中处于中等水平,而研究开发费用与GDP比在世界上高居第三位。然而即使如此,为什么却在低经济增长率上挣扎呢?

  要说明这种情况的背景,需要知道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革新并非只限于日本国内的技术革新,让国外的企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知识以技术流入的形式在国内发挥作用也是出色的技术进步。甚至可以认为,怎样不断有效地利用外国的技术是国内技术进步的关键。可以预想,会有人反驳说:“日本不是发展中国家,应依靠自己的技术”。但实际上考察一下各国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度可知,除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使用其他国家的研究开发成果实现本国的经济增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可以认为,与英国和法国相比,日本过于依靠本国的研究开发。

加强经济结构的关键是全球化

  有效利用外国技术的一个策略是企业的全球化(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采购零部件、外包、在国外进行研究开发、对内直接投资)。通过实现全球化,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优秀技术和经验知识,而且,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可以推动生产率上升。例如对内直接投资——特别是对研究开发的投资,不仅实施的企业,也可以提高国内其他企业的生产率。作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很多意见指出会带来国内就业恶化。但是从长期观点来看,生产率上升也有可能带来就业增加。

  如上所述,全球化对于技术进步非常重要。但是日本经济的全球化总体来说相当低缓,特别是对内直接投资极为低迷。对外直接投资在各国中也处于最低水平。研究开发活动的全球化(与国外进行合作研究开发的企业比例)也很低缓。同样,在民间研究开发费用中的国外资金所占比例也非常低,其水平近于零。

  话虽如此,但具有可实现全球化潜力的日本企业很多。对面向国内的企业和全球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生产率虽然很高,但是由于没有机会等理由滞留在国内的“卧龙企业”达二千家左右。促进这些企业向国外发展是一个课题。反之,生产率低于全部企业平均值的全球企业“僵尸出口企业”也有若干家。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存在靠银行“追加贷款”苟延残喘的企业,所以形成了难以新参与市场的状况。只要使这些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代之以前述的“卧龙企业”实现全球化,就能够出口高质量、且多种多样的商品。其结果,就可以形成能够经受此次需求冲击的经济结构。

  实际上,农业和服务产业等内需型产业也正在全球化,但是在整体上还不能说很充分。例如在建筑业,国外五大建筑公司的销售额一半以上是在其他国家,但日本的大建筑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只有14%,看来全球化还留有很大的余地。希望通过现政权提出的政策支援推进建筑业的全球化发展。

  我确信,如前所述,包括“卧龙企业”和内需型产业在内,日本经济整体的全球化,是加强日本经济和实现技术高度进步的必要条件。

通过政策促进全球化

  要使日本经济全球化,除了促进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以及就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达成协议之外,推进东亚共同体构想等地区一体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进一步在东亚建立地区统一货币,那么不仅进出口会增加,而且还可以缓和供求风险。另一方面,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对农业放宽限制也十分重要。一有限制,必定会削弱提高竞争力或向国外发展的积极性,所以需要废除这种限制,培育强有力的企业。此外,企业向国外发展时成为巨大障碍的是初期投资,有必要对难以获得投资的企业给予金融上的支援。不过,这里所说的金融支援是对积极的企业进行支援,如果对面向国内的延期偿还贷款的企业和僵尸企业进行支援,使其继续生存,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

  除此之外,积极提供国外信息也非常重要。与此相关联,扩充政府开发援助也是重要的支援企业政策,其理由之一是从支援对象获取信息,特别是扩充对非洲的政府开发援助,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对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进行支援。

  另一方面,特别是吸引以研究开发中心为主的对日本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实是,外资的制药公司研究所关闭了很多,有可能导致日本的优秀人才流向国外。虽然不能特殊优待外资企业,但是例如设置特区等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我认为是有必要的。进而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培养人才——例如加强英语能力和信息发送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阻碍外企对日本经商的第一因素是“难以得到人才”。实际上即使有人才,由于限制规定严格,所以从外资企业看来,日本是个“没有人才的国家”。

  总结以上内容可以得知,今后日本需要通过政策促进全球化,从多方面努力不断提高生产率的整体水平。我认为,这样才能够使提高生产率和全球化产生相互作用,最终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

出口立国模式已经结束了吗?

  依存于美国需求的传统型“出口立国模式”可以说已经破产,但是我认为,应称为“世界互相依存型发展模式”的新型出口立国模式今后将发挥作用。只要与全世界所有地区积极发展进出口,就不会发生不平衡。而且,如果积极交换商品以外的技术和知识,就可以互相激励,实现双赢式的经济增长。这决不是理想论,我甚至认为,在现实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另一方面,目前正在讨论的扩大内需模式,即所谓通过再分配扩大内需的方法,并不能提高总体数量。只有通过提高生产率扩大内需和出口两个方面,才是扩大内需模式的本来应有的形态。特别是如果通过全球化增加总收入,则内需也就会增加。我觉得现在似乎缺乏创造这种良性循环的观点。

  最后,我想思考一下人口问题。为什么技术进步与人口有关系呢?
  正如本文开始时讲述过的,既然技术是来自于人的头脑,那么人数越多智慧的总量也就越多。而且,从需求方面来看,由于人口(=市场)少就无法预期投资的收益,所以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也会减弱。因此,人口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日本由于低生育率预计人口将会减少。其原因之一是托儿所数量不足导致损失生育机会,仅靠每月26000日元的“儿童补助”是填补不上的。我认为,通过放宽限制使托儿所和幼儿园得到充实,以及发行育儿优惠券才有效果。低生育率经常与“老龄化”和“税金负担”问题一起讨论,然而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日本人的头脑减少”。我们应该记住“人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在增加国内人口的同时,通过全球化来利用“全世界的智慧”。我认为,要使日本经济再次发展,这才是现在所需要的方法。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