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东亚峰会的结果与东亚共同体的展望

日期 2006年1月12日
演讲者 山田泷雄 (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地区政策课长)
主持人 田边靖雄 (RIETI副所长)

摘要

前言

  去年二月,在BBL论坛上我也曾就东亚共同体的问题发过言。我记得当时曾说过,由于东亚共同体的构想不能只停留在经济的层面,如果不包括政治的层面及安全保障的问题则难以取得进展,所以只有遵照严格的原则及程序才能得以推进。

  在过去近一年之后回想那个时候,作为积极的动向有东亚峰会的召开。但是在日中关系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东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然而,人们也并没有因此就认为共同体已经没有前途了,而是认为正因为这样才更有必要将共同的目标集中起来,认真讨论地区的未来。

  过去,在东亚共同体一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对其内容也不是很清楚,就好像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的人“一起梦想桃花源”一样。但是,这并非桃花源,如果揭示出本质上的问题所在,当然会出现对立之处。但是尽管如此,在东亚首脑层还是取得了应该推动其向前发展的承诺,这可以说是东亚峰会的最大成果。

东亚地区的现状

  关于东亚地区都包括那些范围,现在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参加此次的东亚峰会的有ASEAN+3,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最近10年间,东亚地区内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迅速得以深化。特别是在贸易关系方面十分显著,日中间的贸易增长了四倍、中韩间增长了八倍,中国与ASEAN之间增长了六倍。地区内的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扩大,1980年是33.6%,2003年则达到了53.3%。顺便提一下,2003年NAFTA地区内的贸易依存度是44.5%,而在欧盟内也不过60.3%。地区内的FTA谈判虽然取得了进展,但大都还没有达到能够缔结FTA的程度。但是实际状况得到如此深化,说明以经济层面为中心不断构筑紧密的关系,东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而且,地区内应该整合在一起这种认识不断提高。具体的契机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次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在金融领域各国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还有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恐怖事件,再次使人们意识到在安全保障领域进行合作的重要性。

  为此,在贸易与投资、金融、跨国境问题(恐怖主义、非法药物交易、海盗等)等所有方面,有机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其中发挥着中心作用的还得说是ASEAN+3。1997年确立的新的框架,已经开辟了17个合作领域、建立了48个合作机制。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美国也对各领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以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贸易额变化为例,对ASEAN、对中国的贸易额与10年前相比都扩大了很多。

  东亚的国际性框架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而且该地区的独特之处在于,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不想作为大国来领导其他国家。ASEAN灵活运用“最不可能招致反对(“least objectionable”)”的立场,以“会议外交”显示自己的影响力,现在就已经召开了东亚峰会。

形成共同体中的问题

  但是,与在缔结共同体方面成为范例的欧盟相比,东亚还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从历史及文化的角度来看,“欧洲”比“东亚”拥有更为清晰的个性。而且在欧盟开始统一的时候,德法之间已经实现了和解,而且还拥有自由民主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共同理念,同时还有NATO这一安全保障方面的基础。尽管如此,在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既有法西斯主义,也有俄国革命,完全没有共同性,这样看来,对目前东亚的状况也不应持悲观态度。只是欧盟的情况是,当其统一程序进入实施阶段时,已经拥有那些共同的基础,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就可以。如今的东亚有没有这种基础呢?可以直率地承认,现在还不具备欧盟统一前的基础。

  东亚的现状是,虽然出现了经济方面、社会方面、文化方面的共通性,但在政治方面、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和问题。因此在一体化方面,必须以这种两面性为基础来推进。

多层面推进一体化的必要性

  在此,我想就是选择ASEAN+3还是ASEAN+6的讨论谈谈我的看法。该讨论很容易仅仅被视为日中间的倾轧或领导权之争,但实际上我认为还包括一些本质性的因素。

  如果只考虑经济领域的一体化,ASEAN+3自然有其妥当性。在ASEAN+3中,地区内分工体制得到最为典型的发展。但是,最近在贸易方面,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正日益成为东亚的重要贸易伙伴。进而从经济以外的共同课题来看,包括ASEAN+3以外国家的广泛的协作不断向前推进。比如在海盗对策地区协定中从一开始就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原因在于印度在马六甲海域拥有最强的海军实力。而且,在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后的人道、重建援助中,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如果将这些国家置之度外,那么共同体论是否还有可能取得进展。

  在考虑共同体时,价值观的问题也非常重要。最近,ASEAN也出现了共同尊重民主主义、自由、人权等普遍价值的动向。亚洲的价值当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到底什么是亚洲价值,却无法形成明确的共识,容易流于主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考虑形成共同体的问题,我觉得必须以普遍的价值为一个基轴。因此,产生将共同尊重普遍价值的各国纳入所构筑的共同体中的构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

  结果东亚峰会的参加国就由ASEAN+3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一共有16个国家。迄今为止,在东亚已经出现过ASEAN+1、ASEAN+3、PMC、ARF等各种各样的框架,这一次又增加了东亚峰会的16国的框架。即使在欧洲统一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靠欧盟自身的努力,由于有NATO及OSCE(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在安全保障上的团结非常牢固,与东欧各国也确立了信任关系,这就形成了共同体的基础,采取了多层次推进的方式。由于东亚的情况更为复杂,当然也有必要采取多层次推进的方式。

东亚峰会与ASEAN+3峰会

  这次在马来西亚,在东亚峰会之外,还召开了ASEAN+3峰会,在该会议上,就发表为在2007年推进《关于东亚协作的第二次首脑声明》及具体的地区协作《共同作业计划》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确认继续推进ASEAN+3的合作是形成东亚共同体的“主要手段”。

  一方面,在东亚峰会上,明确了该峰会对形成共同体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决定该峰会将每年召开一次。我们期待今后该峰会能够作为进行更具大局性的、战略性的讨论场所而不断有所发展。这两个框架的并存作为平衡也有意义。在现阶段,地区各国间在形成共同体及推进地区合作上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立场,而我认为这恰恰是维持两个框架并存的意义所在。

  在关于东亚峰会的吉隆坡宣言(EAS宣言)中,日本的主张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不仅在明确指出该峰会对共同体的形成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上,还在努力强化全球性的规范和普遍的价值、形成开放的地区主义(开放的、包容的、透明的框架)原则、促进有实效的合作等方面采纳了日本的提案。

  我认为关于这两个框架,与其思考哪一个更重要,不如去思考今后如何使两个一体化途径相互补充,有效发挥作用,给地区合作注入什么样的活力更为重要。

以形成东亚共同体为目标

  这次一系列的峰会中取得的进展,还包括下述两个方面。一个是在ASEAN首脑会议上就制定ASEAN宪章达成一致意见。在起草该宪章时的注意事项中纳入了民主主义及改善人权状况等内容,这是日本所欢迎的。关于民主主义等普遍价值的重要性,我们在2003年召开日本/ASEAN特别首脑会议时已经向ASEAN提出过,这次ASEAN自身在首脑的级别上认可了其重要性,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第二个是,ASEAN第一次就向缅甸派遣视察特使达成一致意见。

  此外,EAS宣言中还明确了不仅仅讨论经济问题,也要就政治、安全保障等各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形成共同体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政治、安全保障上的问题,东亚峰会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出有意义的作用对于峰会的前途来说是关键所在。

  这次峰会的准备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矛盾,但最终EAS宣言得以通过,将来东亚共同体的形成也已纳入视野,而且进一步推进地区合作的承诺还在各国首脑的级别上得到确认。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以地区和平与繁荣为目的的地区协作,政治上的领导作用与每个国民的支持就越来越重要。还要请大家多多关照。

提问与回答

主持人:

  从地图上看,在印度的东面还有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家,如果构建共同体,照顾一下这些国家不是也很好吗?

答:

  在考虑东亚共同体时,是以地理上的关系来决定参加国范围,还是重视功能性的关系,两种参加国的范围将有所不同。东亚峰会的参加国之所以成为这次这个样子,可以说结果是重视了功能性的东西。功能层面的关系在欧盟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很受重视,东亚与欧盟相比各国的经济差距要大得多,仅仅靠地理关系很难维系在一起。如果将来功能层面的条件得以完善,当然也有必要考虑让这次没有参加的国家参加。

问:

  在ASEAN中,中国的位置应该如何定位?

答:

  我想东盟中每个国家对中国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ASEAN的中国观以2002年为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由于中国从那时起改变了对东盟接触方式。象征性的事件是中国签署了2002年的《南中国海各方行动宣言》。这是由于南中国海问题是中国与ASEAN间最有可能发生争端的地方。此后在同一年里还就中国和AESAN间FTA的总括性框架达成一致意见,2003年中国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还通过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在这样的进展之下,ASEAN对中国的印象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当然,也不能说ASEAN对中国就一点戒备心理也没有,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距离已经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

日本语原文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