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私人权益资本与企业新生的共同课题——迎接日本复兴的10年

日期 2003年2月26日
演讲者 越纯一郎 (Sigma Solutions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 安藤晴彦 (RIETI客座研究员,内阁府企划官(经济财政运营统筹))

摘要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首先要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从事企业经营的人,要胸怀大志,持有正确的伦理观念。这一点不用我讲,许多优秀的经营者都曾经强调过。实际上,如果明确了这一点,今天的讲话都似乎有些多余了。第二,说到企业的重建,有些企业已经没有重建的价值。当今还有不少与暴力团等黑社会勾结的企业。我认为应该让这种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在我的同仁中间有一个共用的企业黑名单,基本上包括(1)与暴力团有关的企业,(2)与政治家相关的企业,(3)与宗教相关的企业,(4)发行可转让票据的企业,(5)借有高利贷的企业等等。其中最后一项的"高利贷"往往与黑社会有关。向这种金钱伸手的企业早晚会倒闭。不如先让它倒闭再说今后怎么办。反过来说,"企业伸手借高利贷时,就已经表明该企业已经到了关门之时",这样的企业已经不可救药了。

贯穿PE、TA、VC的共同课题

  我准备按照先提出结论,然后阐述其背景和理由这样一个顺序进行今天的讲演。

  今天我的讲演的结论就是不论私人权益资本(PE)、企业重建(TA)还是风险投资(VC), 最关键的诀窍是"经营能力"。没有经营能力,也就没有PE、TA、VC的成功。但是,提到拯救企业、重建企业、扩大企业,作为"支援策略"(虽然没有实质上的支援)总会提出资金方面的补助。然而,对于没有经营能力的企业,投入多少资金都是毫无意义的。不可救药的企业已经无法拯救,投入资金只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提供资金援助就可以拯救企业,通过资金援助就能培养创投企业,这些都是极为不现实的。先进国家之中,只有日本还在高喊"只要提供资金,就能培养创投企业"这一口号。经历过三次风险投资浪潮的日本,已经有过"即使有资金,经营者无能也是白费"这样的经验。但是,在迎接企业复兴的时代,日本还在恪守"企业要重建,首先要考虑资金问题"这种陈旧观念。我认为日本应该睁开眼睛看一看周围世界普遍的现实。

  重建企业,扩大发展需要的是"经营能力",而不是资金的多少。这一点请一定牢牢记住。

  但是,在日本是否有足够的拥有经营能力的人才呢?回答是否定的。迎接日本复兴的十年,我们面临的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筹措具有经营能力的经营者。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一谈TA、PE、VC中经营能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什么是TA投资、PE投资、VC投资?

  TA投资、PE投资、VC投资的结构是相同的。首先,(1)收购投资对象企业,或者给投资对象企业出资。然后,(2)使投资对象企业发展壮大,也就是提高该企业的附加价值。最后,(3)出售投资对象企业,收回投入的资金。从整体上来讲就是"(1)收购企业、(2)发展企业、(3)出售企业"三部曲。其中,(1)和(3)说得极端一点儿,只不过是一个手续问题,完全可以请律师或者证券公司代办,不会出任何差错。但是,TA、PE、VC是否能真正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第(2)部分。而要使第(2)部分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是"经营能力"。然而,与这些投资相关的金融界人士往往只关心第(1)部分。我认为这是由于不成熟而造成的重大失误。

  这里讲的第(2)部分是企业发展的过程。关于这一部分,采用"提供资金但不提意见"的态度是万万不可的。一旦投入了资金(出了资),就成了股东,可以利用股东的地位参与经营。这是全球化基准的商务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既提供资金也提出意见",促进企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收回投资。综上所述,TA、PE、VC投资就是"参与经营",用自己的手"培养企业",从而"创造附加价值"的投资活动。

  然而,实际上在这些投资者中,极少有人真正学习经营业务,积极参加经营活动。这样是不行的,因为只有"经营能力"才能促使投资成功。

  "经营能力"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营业能力与市场判断能力。对于陷入困境的企业来讲,"只要有资金,其他问题都不在话下"或是"只要有人才,其他什么都不用担心" 这样的情况极为罕见,而大多是"营业额再上升30%,就能找到出路"。对于重建企业的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营业额。著名的经营顾问一仓定先生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没有营业额就谈不上经营"。营业能力和市场判断能力才是经营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为什么日本培养不出职业经营者?

  毫无疑问,迎接日本复兴的10年,最重要的是募集具有经营能力的经营者。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之前,为了使大家对经营能力有一个实在的了解,我想讲几段趣闻。

  经济学家P.F.德鲁克曾经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最发达的技术既不是宇航技术,也不是原子能技术,而是企业经营的技术。"美国经济的繁荣是源自"经营能力"。那么,日本是否也是如此呢?比如说,抛开英语能力问题,日本有多少人可以在美国的商学院教授经营业务?或者,有多少日本的经营者拥有经营美国企业的能力?某外资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曾经说过:"在日本没有可以跨行业发挥经营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总裁。"确实,日本的经营者中具有全球通用的经营能力的人才少之又少。

  日本之所以难以培养出职业经营者,首先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在实行终身雇佣制度的企业里,擅长"Company Specific",也就是只有在自己工作的企业里适用的"内部规则(例如,要使书面请示得到批准,需要与什么人搞好关系)"的员工可以得到提升。这种做法在其它企业不适用,更不要说在国际舞台上了。因此,日本的国际竞争能力在不断削弱。谈起终身雇佣制度已经过时这一话题,总会引起"给企业员工带来不安"、"在选举中丧失选票"、"在社会上成为众矢之的"等议论。真正能站出来说话的只有堺屋太一等一些开明人士。但是,在经营者和有识之士中间,"不废除终身雇佣制度,就没有日本经济的复兴"这种认识实际上已经得到默认。经济团体联合会相关人士指出,"加盟经团联的2000家企业中,由一半要废除终身雇佣制度,还有一半要保留终身雇佣制度。大致说来,前者是胜者,后者是败者。"

  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舒舒服服人生共同体"意识是万恶之源。缺乏竞争意识,大家在一起和平共处的想法蔓延整个日本。这才是腐蚀国家的罪魁祸首。

  例如,被称为邮政族、道路族的政治家所要保护的"个别利益共同体",其实就是个别的"舒舒服服人生共同体"。这种个别利益共同体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会不顾整体利益,损害国家利益,侵犯公共福利和社会正义。对于这种白白侵蚀民众税金的行为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愤慨,然而多数日本人与以上所述是五十步笑百步。大多数日本人从本质让讲都认为"彻底贯彻竞争原则"以及"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审计和信息公开"等等是"痛苦不堪"的。对现行的做法,感到舒服、满意。

  去年5月《新闻周刊》杂志曾经登载了一个专辑,叫做"日本将成为亚洲的瑞士",意思是说日本已经走上"富裕舒适的引退国家"之路。文章指出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出现的闭塞,使人们不希望改变现状或者对改变感到痛苦不堪。

  体育运动、艺术、商务,不管是哪个行业,"提高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竞争"。在舒舒服服人生共同体中培养不出要改变现状,激发企业活力的经营者。长此以往,就会完全丧失经济活力。

   "经营能力"其实也就是"经营者的实力"。因此,要提高经营能力,没有优秀的经营者是不行的。经营的沉浮完全看经营者的能力,企业的命运也把握在经营者的手中。

  例如,不管美国还是日本,大银行审查融资对象的信用报告的头一条就是经营者。重要的不是技术,也不是专利,更不是销售成绩,而是"谁在经营?"我所信任的一位PE投资基金的创业者,曾经参与过几家企业的重建,他一直认为"公司是否能够发展80%决定于经营者。"但是,最近他说:"80%还不够,90%,甚至更多。"企业的命运完全决定于经营者的能力。

关于"经营能力"有两点认识不足

  于经营者。像这样理所当然的事实在日本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其次,培养经营者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一点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在华尔街流传这样一句话:"M&A就像脑外科手术。"意思是说,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它需要非常优秀的办事能力,一旦开始就无法返回,是最具职业性的。在医学界,脑外科医生同样需要有最精深的知识和最精湛的医术。召集几名普通医生是做不了脑外科手术的。经营也是同样,会计、总务方面的问题,包给有关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业务方面、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利用企业外的人员解决。但是,"经营能力"不能靠以上的办法。无论召集多少平庸之辈也不能担起经营的重任。

  聘请企业外专业的经营顾问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冒牌经营顾问"太多了。同时,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日本没有培养经营者的好学校。然而,话又说回来,即使在非常优秀的商学院学习过,也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经营者。

   经营里面有一种东西是难以用技术补充的。这就是"悟性"。作为经营者不仅要懂得法务、资本政策、管理等技术性问题,人格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人教你"悟性",只告诉你"经营需要悟性"。但是这种悟性是无法传授的。另外,经验本身也无法传授。例如,即使"胜利的经验"非常重要,这种经验也不能像器官移植那样传给后来者。

  也就是说,经营不是能够在教室学得到的。实践经验必不可少。

经营者应该怎样做

  例如,索尼、丰田等这样的大企业。"大企业开发新业务时,必须有一流的经营者使用一流的职员,作出一流的经营判断",这种说法非常正确。那么,能说"小型企业,或者年轻的企业、陷入困境的企业,就可以由三流的经营者来经营吗?"绝对不行。倒是这样的企业需要更优秀的经营者。

  那么,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优秀的经营者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清水直是一位有着41年重建企业经验的职业律师。他在《不要放弃!重建企业》一书的〈重建企业需要这样的经营者〉一节中这样写道:"(经营者)要象保护家人那样为了企业废寝忘食地工作","(经营者)要有优秀的领导才华引导企业整体","(经营者)要能够给职员以希望和勇气","(经营者)要懂得经营实务",最后"(经营者)要能够听到上帝的声音,并按照上帝的指示行事。"

  我非常偶然地看到这本书的这一章节,读了之后让我泪流不止,感叹确如书中所述。

经营者必须是超人

  我现在给大家列举一下作为经营者的"必修科目"。首先最为重要的科目是"悟性"。然后经营理念、领导才能、把握人的心理等等,要做人上人的话也决不可少。其他还有企划、资本政策、M&A、销售与市场、代理店政策、品牌意识、市场调查、连锁店展开、管理会计、技术开发战略、设备投资计划、海外联合、法务、会计、税务、成本计算、人才录用、人事管理、劳务、总务、公关和企业宣传(面向投资家)、危机管理、上市战略、专利战略、股票期权等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经营者的"必修科目涉及范围极为广泛"。

  问题就出在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以上所列项目)全部搞懂实在困难。"但是,现实确实要求经营者要具备以上条件,要求经营者必须是"超人"。上帝并没有说:"因为超人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在企业的经营、重建中,让有足够能力的人(即便不是超人)大显身手吧!"

  由此可见,很难要求在"舒舒服服人生共同体"中成长起来的公司职员具有这样的能力。没有悟性和能力是搞不了企业经营的。

可以用金钱买到经营者吗?

  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有时需要从企业外聘请经营者,说白了就是花钱来买总经理。报酬多少可以商量,但是经营能力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不能采取由于不懂会计,又缺乏业务能力,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了,就随随便便将就一个总经理这种态度。因为选拔经营者的失误,会导致一切的失败。

  那么,在选拔经营者时,没有经营经验的投资基金经理能否胜任呢?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怎么能看出是否具有胜任总经理之职的能力和资质呢?例如在签订代理店合同的时候,重要的是双方作为经营者,能否建立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经营经验"和"经营能力"。本来具有良好资质的经营人才就极为罕见,怎能从没有经营经验的人海之中找到优秀的经营人才呢?

  制定企业重建计划也是如此。再聪明的投资基金经理,如果没有任何经验,也难以制定出比"智力体操"高级的重建计划。

千秋药品和SIGMA SYSTEMS

  下面,我想作为范例谈一谈我经手重建的秋田县一家公司的情况。千秋药品是一家医药用品批发的骨干企业。SIGMA SYSTEMS是它的一个子公司,从事面向医疗机构使用的软件开发和销售,同时还经营高尔夫球场。这两家公司的经营者都是我的老友。他们采取独裁经营的手段,胡乱经营,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花费120亿日元建造的高尔夫球场成为沉重的经营负担。提出重建企业的2000年6月共负债170亿日元,濒临破产。

  重建企业,一般需要(1)止血的"外科手术"和(2)为康复施行的"内科治疗"。就上述企业来讲,这两种疗法都需要。

   首先,作为外科手术,将老本行医药用品批发部门连带60亿日元负债以40亿日元的价格出售,从而压缩了100亿日元的负债。就这些负债的偿还问题,一家被外资收购的原日本大银行,纠缠不休,收回债务之后,逃之夭夭。我从中感到对外资的憎恨和怀疑,最终会阻碍外资在日本的成功。而另一方面,日本的银行都采取非常合作的态度。

  下一步是解决高尔夫球场问题。首先改善收支情况。资金周转呈现赤字的企业,不要钱都没有人要。但是,有时候经营一家企业也许会出现赤字,而经营另一家企业则会有盈余。我接手的这家企业,由于规模非常小,却展开过多的业务,从而不能周道经营。因此,我决定让其专门经营高尔夫球场,在周到的经营下重建企业。

  具体做法就是首先得到当地商界和自治体的援助,成立一家托底公司将高尔夫球场转让给它。转让时,加进了使用委托保管金偿还债务这一条件,从而压缩了约40亿日元的负债。

  之后,背负所剩31亿多日元负债,2001年4月将企业更名为"SIGMA SOLUTIONS股份有限公司",我亲自担任总经理,开始进行"内科治疗",就是通过强化销售重整企业雄风。

  过了一年之后,主要产品的销售额上升了50%,企业整体的销售额和利润均增长了30%。其实,这一年中产品没有发生变化,员工也没有增加。我们做的工作只是在各个营业所反复进行基本销售方面的培训。还进行了兰彻斯特理论研修、领导艺术研修等等。通过这些岗上培训,我们在"相同的员工人数,对相同市场的同一客户销售同一种商品"的情况下,销售额和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加。

  下一步就是将企业自身开发的产品向全国各地展开,建立代理点网络。我们公司原来只在从北海道到东京的东日本地区设有营业所,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实际上,不管是哪一行业,无论是什么商品,建立全国范围的销售网络至少也需要三年的时间。因此,九个月建立起全国销售网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日本,"代理店政策",也就是销售商管理这一经营上的重要课题没有受到重视,一流的大商社和制造商也对此没有进行认真的专门训练。

   刚才讲到重建企业,首先必须提高销售额。看过《日经VENTURE》杂志上的商务角栏目的朋友会对此深有感触。在此刊登出企业的呼声,光"寻求销售渠道""寻求使用者""寻求代理店""寻求连锁店"这四类就占99%。也就是说,企业寻求的不是商品而是销售渠道。解决这一问题对企业经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的政策提案

  就日本复兴期待行政这一政策,我有以下三点提案。

  第一,禁止"个人保证"。 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在企业金融中加入个人保证。在OECD30 个加盟国中,除去日本,其他国家的实在法或者确定判例中都禁止"个人保证"。理由是认为"个人保证"侵犯人权,是野蛮的行为。在日本,被逼上绝路的经营者大有人在。过去日本每年自杀者在二万人左右,1998年一下子增加了8000人,以后每年自杀人数一直在三万人以上。

  在实施禁止个人保证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国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进行调查。调查方法极为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该项调查是法制和判例的调查,利用各国的律师网络,很容易得出调查结果。请日本的涉外律师事务所协助调查,瞬间即可完成。

  第二,废除票据制度。票据是日本特有的制度,很难用英语解释清楚。除澳大利亚有近 似的制度外,票据是日本特有的制度。近10年来,这种票据的流通量已经减半,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目前,这种票据还有以下三个作用。(1)可转让票据等不正当金融手段,(2)黑社会逼迫平民的手段,(3)欺负承包人的手段。票据制度存在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弊病。这一点也被许多开明的有识之士指出过。

  第三,不确保交易的透明度就没有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作为发达国家,日本要改变"做假帐天国"这一让人感到耻辱的形象,才有希望实现经济的复兴。

  我在兴业银行工作了22年,这期间,经我手确认没有做假帐行为的企业只有两家。不管是上市企业还是未上市企业,我断言99%的日本企业都有做假帐行为。无论哪家企业,如果说"我们公司没有做假帐的要素",我150%不相信。说到做假帐,日本的经营者都会笑着点头同意。

  日本的企业一般有四本帐,真正的帐簿、给股东看的帐簿、给银行看的帐簿、给税务所看的帐簿。清水律师的著作中指出,有的企业还有第五本帐。会计师常说,"一般不做假帐"。其实,只不过由于职业上的原因不便直接说罢了。

  在这种缺乏信赖性的审计制度之下,企业的决算报告难以让人信任。因此,不能根据这种决算报告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融资。因而发放贷款的金融机关就会认为"提交没有任何可信程度的决算报告毫无意义,不如提供担保和个人保证"。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的金融将个人保证看作理所应当的行为,这种向担保主义的倾斜是泡沫经济留下的严重后遗症。由此可见,上述"禁止个人保证",是与"审计制度的可信性"和"交易的透明性"表里一致的问题。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最后,对本次演讲,我想做出这样的结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进而"培养人材"。

  美国战后在开始构想风险投资模式时接连遭受了一系列失败。战后不久,为了使投资家提供资金这种做法变得更现代化,波士顿联合银行总裁、哈佛大学的教授努力构筑风险投资模式,起初接连失败。但是,在失败过程中却培养了不少人才。不久,他们纷纷独立,建立风险投资和私人权益资本。尤其在金融界的风险投资方面出现了大批人才。

  但是,日本目前的情况如何呢?IT泡沫已经幻灭,通过这次失败是否培养了一批人才呢?重建企业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说明经营中的失败随处可见,然而这些失败是否培养出人才了呢?

  日本式的做法仿佛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卑微之人,持一支只装有一发子弹的手枪进行决战"。"啪的一声,没有命中,就一切都结束了。"由于初出茅庐所以命中率极低(经营能力极弱,所以成功率低),由于卑微所以不能自力更生。IT狂潮席卷世界之时,一个叫CRAYFISH的企业,当时只有26岁的年轻经营者一时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当时想,"日本也迎来好时代了。"可是,不久这位年轻的经营者失败了。它能否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在30岁、40岁的时候再次复活呢?我对此感到担心。

  从现状来看,今后日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许多失败。这是因为,目前出现了许多重建企业的投资基金,但是几乎所有的相关人员,不要说重建企业,就连普通的企业经营也从来没有接触过,甚至间接地作为经营顾问参与企业经营的人都少之又少。前些天,我参加一个称为"企业重建实业家协会"的成立准备会,出席会议的有金融界人士、律师、投资基金经理等等,而作为重建企业的执行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的只有我一个人。

  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大量的失败案件也不足为怪。关键的是要在失败中培养出人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日本复兴的关键是"经营能力",我一直提倡培养具有经营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为此,这几年我有了一个想法,就是建立一个"一亿日元的投资基金"。我准备邀请四位同仁一起建立这个投资基金。五个人每人的年收入保证在1000万日元,两年就是一亿日元。这五个人作为经营者或者营业本部部长进入需要重建的企业之中,下大力量搞好企业的重建。进而可以从企业领取工资,返还给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取得企业的认购股权,企业重整旗鼓,利润上升,也能使投资基金得到偿还。这不是一个"资金投入"的投资基金,而是一个"人才投入"的投资基金,是一个通过实践培养人才的投资基金。有一些年轻有为之士愿意进行这一尝试。为此,我在考虑我能做一些什么。

提问与回答

问:

目前,日本也采取了企业内大学、商学院等形式培养经营者。但是,日本的企业内大学培养不出真正的全球型人才,在商学院也只不过能够学到一些经营的基本技巧。我一直悲观地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还不得不依靠美国。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答:

我认为,培养经营者没有简单的方法。当前,特殊人才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在我看来,与擅长重建企业的律师一起进入需要重建的企业,在实践中学习是最现实的方法。

问:

您在讲演中提到值得重建的企业和不值得重建的企业,您个人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企业是否值得重建呢?

答:

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首先,反社会性质的企业不值得重建。另外,尽早消失会给社会带来益处的企业也不值得重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生存下来只能纵容经济的低效率,让消费者感到"花大价钱买了劣质商品"。不够格的企业就应该让它消失。但是,在地方城市,由于分摊工作,确保雇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种特定条件下,会出现不得不重建企业的情况。就我接手的秋田县的企业而言,我在客户、企业员工、股东、债权人这四者之中,消除股东价值为零的观念,优先考虑客户和企业员工。有了剩余以后再偿还债务。

问:

今天您讲的话题是以重建企业为中心,目前公共机关的重建也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公务员采用终身雇佣制,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培养出人才呢?

答:

我认为不行。在舒舒服服人生共同体中,培养不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问:

您在报告中提到"(经营者)要能够听到上帝的声音,并按照上帝的指示行事。",能否更详细的说明一下?

答:

就以上论述加以详细说明有些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在此,我想介绍一位我的师长。他现年61岁,是现役经销员,也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还是经营顾问。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决心"后半辈子为他人而生存。"于是,世上的好运都飘然来到他的身边,他要做的所有事情都顺利非常。不论陷入怎样的困境,总会有人提出"我来帮你吧!"。因此,他一想到"如果改变初衷,好运就会纷纷离去。"就会感到恐惧。因此,这一信条他始终坚持不变。

我还远远没有达到那样的境地。少林寺的教诲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一半为他人,一半为自己。"这种境界我想还是能达到的。不需要喽罗,要成为真正的领导。但是,自己的能力不能完全为自己使用,拿出一半为他人使用。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一半为自己,一半为他人。

但是,对企业员工和后来者说这番话时,如果对方是非常优秀的人才更要这么说。"自己能力的一半要为他人使用。你非常优秀,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不要担心,先使他人得到幸福,这样做一定能够得到回报,自己会更加幸福。"

问:

据报道,您在接手重建秋田县的企业时,银行要求您提供四亿几千万日元的个人保证。当时您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答:

实际上,当时我刚刚结束公司职员的生活。如果当时已经成功地重建了数家企业,可能会有可观的收入,然而,当时退休金全部投资于未公开的企业,也没有什么金融资产,工资刚刚可以养家糊口。当然今后我是准备赚大钱的,可是目前连住房都不属于我个人所有。因此,即使提到什么个人保证,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抵押,我当时就是这样一种心境。

个人保证在国外是被禁止的,是侵犯人权的。地方银行的职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无可非难。什么全球化标准,在现实中还很难得以实现。但是在银行内部和银行的前辈之中看出我豁出去要重建企业的决心,对银行的这种做法感到愤慨,他们从中做了大量工作。不是什么内部告发,在私下给我提出各种可行性建议的人中,有银行的各层次人士,还有外部人士。结果条件得到改善,现在已经从那家银行撤掉了个人保证。但是,一旦进行了个人保证,其他银行也会提出相同的要求,因此,还有一些银行至今还没有撤销我的个人保证。

日本语原文

演讲者介绍

  越纯一郎先生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后进入日本兴业银行工作。在日本兴业银行供职的20多年中,主要从事日美两国的M&A资本协作等投资银行以及私人权益资本等实 际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向日本介绍私人权益资本(PE)的知识。对于日本的私人权益资本投资家来说,越先生的著述是必读教材。2000年进入千秋药品/SIGMA SYSTEMS集团,并在 美国纽约创业,同时还作为日兴创业基金等数家企业的顾问、董事活跃在私人权益资本和风险投资第一线。

  主要著述有《私人权益资本——急剧扩大的未上市股票投资世界》、《日本的私人权益资本》(两书均由日本经济新闻社出版),同时还在布隆伯格电视台(Bloomberg Television)、《周刊金融财政情况》等媒体中介绍私人权益资本。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