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日米欧企业在中国投资战略以及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不同

日期 2001年6月20日
演讲者 金坚敏 (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摘要

演讲者简历

  1961年中国出生。中国浙江大学工科专业毕业,1985年同大学研究生院结业。1997年3月日本横浜国立大学大学院开发研究科结业,(国际经济法)博士。1998年1月起就职于富士通总研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著作有《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NAFTA会成为调整典范吗?》(1998年);论文有〈对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紧急进口限制制度的考察〉、〈亚洲通货危机中IMF等的紧急支援及其评价〉、〈中国企业的法人制管理〉、〈中国加入WTO的冲击〉等。

演讲要旨

  在日本,一般认为中国作为投资对象,它的"投资环境·经营环境差,收益低"。因此,自95年以后尽管对中国的投资仍有人关心,但是实际情况是除了中小企业之外已没有什么发展。与此相反,欧美企业把中国国内市场作为目标,采取重视销售的战略,积极推行技术转让与技术当地化的政策,以与日本截然不同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对华投资。通过对在华日美欧主要企业的咨询,金氏有颇多感悟,同时也为促进日本企业改变对华投资的现状提出了忠告。在质疑方面,有意见认为当地化并不见得是最佳方案,为了发挥相对优势的作用,有时也希望有国际间的分工;有人认为日本企业雇用上的习惯做法以及人才使用(不)灵活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另外还涉及到了诸如中国政府·企业对日感情上的微妙影响、由于距离中国较近故应采取不同于欧美的战略、投资促进机构的支援体制等等问题,讨论非常热烈。

概要

  正如某些呼声所代表的那样,在中国投资或同中国做生意之所以难,是因为中国的投资环境·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问题,即便是商品能够销售出去也收不回资金。但是,在同样环境条件下欧美的企业却能够成功地存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对在中国投资的一些企业的咨询,把日美欧企业各自在华投资的情况进行了对照比较,我想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我的感受。

  观察最近的对华投资动向就可以发现,美国方面进展稳定,高新技术、金融、通信领域、以及近来出现的风险投资都非常活跃。欧洲虽以大型投资为主,但是最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有所增加。日本还停留在对原有企业进行再投资、以电气·机械、日用消费品为中心、骨干·中小型企业比较多这样一种以往的水平上。

  观察一下多国籍企业的地区战略就会发现,美国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方向几乎都集中在中国。从市场规模来看,尽管日本的比较大,但是日本没有把中国当作投资对象,而是当作中长期的贸易根据地来对待。日本的企业比较分散,在台湾、香港、东盟(ASEAN)等地都有投资。可以说是继续在那些从来收益就比较高的地区投资。欧洲(德国)企业处于两者之间。或许是因为制造业比较强大的缘故吧,重视东北亚,不重视香港(图表1、2)。

  从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对华大型投资在逐步减少。尽管中小型企业有所回升,但是诸如原材料产业等一些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大规模投资在减少。因此在华的日资企业的数量无论在签订合同方面还是在投入生产方面,与欧美相比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图表3、4)。

  对于日资企业来说收益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收益率比较高,在中国、印度尼西亚收益率比较低,这方面的理由尚可理解,可为什么在菲律宾的收益也低呢?这就十分令人费解了。或许是因为在性格方面比较合得来的地区尚还可以,合不来的地区就不行了的原因。美国的对华投资收益率之所以不那么低,这可能是因为在重视收益的程度上日美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造成的吧。或许也可以认为这是因为采取了适合各国特点的投资战略的缘故。从微观调查(民意测试)的结果来看,日资企业有70%的顺差。那么这一数字是否表示了真实情况呢?我是有点怀疑的(图表5、6、7)。

  影响收益的是不是因为日美欧不同的投资手法呢?95年以后,尽管从出口根据地型投资改变为内需型投资,可日本企业的销售能力弱,和一开始就以市场参与型为目标的欧美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日本企业所投资的大多是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日用消费品产业(图表12)。因此存在着容易被仿制(赶超)的问题。欧美则是高新技术、中·上游产业比较多,并保持着垄断地位。在经营管理方面,日本企业的重视生产现场·重视产品质量的经营态度尽管在中国受到一定的评价,但是却不见得能与销售挂上钩。与此相反,欧美企业的总经理几乎都是直接负责销售。当然,由于过分重视价格性能比而向当地出售质量低劣产品的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还是遭到了极坏的评价的。除此之外,日本企业对于IT(信息技术)的应用态度消极,不习惯标准化的做法。但是欧美企业却十分重视。为了排除当地化带来的不安和弊端,作为总公司的监控与管理,欧洲企业给了IT一定的地位(图表8)。

  现在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看法认为,之所以内需型投资的收益难以提高,原因在于竞争太激烈。尽管在回收债券方面欧美与日本一样深感不安,但是我认为他们的用来克服这种不安的领先技术,成为了欧美企业的竞争能力(图表9)。

  美资企业认为,只要参与市场这件事比较容易做到的话,对于激烈的竞争并不感到不安。因为他们的看法是只要在关税、零部件进口等方面能够保持有制度可循的自由化,那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由衷地期待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而日本企业则是即便有参与市场的机会却仍然感到不安(图表10、11)。

  尽管人们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生产能力低下,但是最近在私有企业当中涌现出了一批很有竞争力的企业。在移动通信等领域,乡镇企业的赶超势头尤为显著。另一方面,在服装、塑料制品等领域,竞争对手已不再是国内企业,而是打着外资旗号的同仁了。目前,把乡镇企业视为竞争对手的欧洲企业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0%。被赶超的担忧使得欧洲企业感到了不安。比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就采取了摆脱单纯发展硬件,而从软件和服务上谋求差距空当的对策(图表13~17)。

  一般来说,技术水平越低就越容易被人赶超,家庭用电视机就是成功地使用了不断投入最新技术这一技术战略的典型范例。只不过这种情况下,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必须要引起充分的注意。在中国对于日本技术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是这并不就等于一定能在竞争中取胜(图表18、20)。

  为了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在改良技术使之适合中国国情的同时,还必须要在充分利用中国技术人员等方面做出努力。日本企业把中国看成是日本市场的延伸,可欧美企业的想法则完全不同。他们在诸如把R&D(研究开发)中心设立在当地等问题方面动足了脑筋。另外,在由IT(信息技术)提供支持的ERP(同行业业务管理)等方面,日本企业也是落在他人之后的。对于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企业在对IT的投资方面热心与否,是他们选择就业单位时的基本标准(图表21)。

  从地区分布来看,日美欧的企业之间不存在太大的差别。在零部件的当地调配率方面也不存在太大的差别。日本企业的投资形式实际上是以出口为目标的加工贸易型。主要原因是出于为了维持日本国内相关企业的雇用水平这一非市场性的考虑(图表24~26)。

  前面讲过,日本企业在"人才"当地化方面是落后于他人的。在欧美企业中既有切合实际的监控体制,又拥有即便是实现了当地化也无碍大局的领先技术,因此他们似乎已经克服了不安的心理。时常在这方面提出一些类似的忠告,或许是智囊团应起的作用吧。日本企业为了培养员工(甚至是厨师)对企业的忠心而举办的进修几乎全部都在日本进行。不过用这种方法却无法使中国人对企业忠心不二。与其如此到不如施行一种日本人所不善长的"明确责任与义务"的做法,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积极性的雇用环境是否法反而更为重要呢?除此之外,欧美企业的经营战略是以销售为中心,并且在用户信用数据库、以及根据回收额给与一定的奖励等资金回收方面也有许多领先于他人的做法(25版~28版)。

  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面对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欧洲企业采取了以一定数量的数据为依据联合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的策略。与此相反,日资企业却什么对策也没有。建设地方公共设施的方法既不健全也不充分。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支持体制也完全不同。商工会议所的水平差异极大,美国的商工会议所不仅仅集中各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提出具体的意见并整理成文印发给大家。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今年的《通商白皮书》却一改以往一贯把中国视为威胁的看法,表现出了要增加市场份额的积极态度,受到了一定的评价。(完)

提问与回答

问:

对于有关目前的日中贸易摩擦问题都听到了些什么说法呢?

答:

纤纺系统的一些企业似乎不很担心,他们认为:即使日本加以限制、或者采用进口紧急限制等措施,大的潮流也是不会改变的。倒是由于和李总统的签证及教科书问题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原因,认为日本人的做法太不像话。这种看法比较普遍。中国决不希望进行贸易战,如果超出了农产品的范围扩展到纤维制品的话,那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局面谁也无法预料。不过很多人认为,在日本的参议院选举之后,双方将互相做出让步以求解决这一问题。

问:

认为出口为主型的企业赚钱的看法不仅在95年之前存在,如今也一样。与欧美相比,之所以在当地化方面落于他人之后,是不是因为在人才方面的劣势也比较严重的缘故呢?中国人去美国留学之后返回中国的现象是存在,但是,日资企业也并不见得就是从根本上很高兴地愿意雇用Nippon Educated Chinese(受过日本教育的中国人)。日本的终身雇用及年功序列这种社会主义式的雇用体系不适用于中国的市场主义原则。(笑)因为没有优秀人才而不重用,因为不受重用而不能聚集人才,这就是正在发生的恶性循环。并不见得赞成技术转让。国际分工的原则是立足于相对优势的基础之上的。NEC在上海建立了一座非常先进的半导体工厂,尽管有1000亿日元以上的巨额投资,但因为是资本集中型的模式,所以不产生雇用问题。机械是带进来的,产品全部出口。与国内经济没有任何关系,对中国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倒不如采用更适合中国现状的技术为好。

答:

为了当地化而当地化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不施行当地化的情况下,受关注的仍然在于它的收益状况。因此,如果发展得很顺利的话,即便是不搞当地化也未尝不可。尽管在静止的状态下处于相对优势,但是在动态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有变化。丰田的夏利2000和桑塔纳的关系就是一个好例子。我认为在认真分析了竞争对手以及消费市场之后再把技术带进去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问:

欧美国家在各自的商务学校中培养着国际型的经营者,可日本没有这么做。在APEC(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会议)上对是否有必要建立类似的培养机构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有一种看法认为,在国内都没有能使用国际型人才的经营者,哪有跑到海外去就能使用好的道理。

答:

教育也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把整个社会造就成一个竞争型的环境。在日本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学历的人有4~5万人,为什么在日本不实践这种经营管理呢?尽管在中国优秀的经营者当中MBA学历的获得者寥寥无几,但是在竞争型的环境里他们却采用了欧美的做法。之所以这么做,这完全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做法适合自己的情况。在销售行业出现了诸如模仿家乐福(超市)的商店等多种经营手法。在中国,公务员也正在经受着相当严厉的竞争的冲击。(笑)

问:

刚才您也谈到了有关商工会议所的作用问题。在中国由于有很多规章制度的制约,所以全国范围内(日本的)只有1处得到了认可。尽管如此,美国除了北京之外,在上海也建立了事务所,有组织的活动相当频繁。日本也想搞,但没有被认可。从中国的态度上总感到有那么一点差别。另外,是日本投资促进机构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来自(日本)本国的财政上·人力上的支援不很充分。

答:

日本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在同中国政府、企业的关系上总感到有一种隔阂,这是事实。但是,仅有的1个商工会议所也没有充分地发挥其作用这也是事实。报道是非公开的,也没有同欧美的机构交换过意见,是非常封闭的、低水平的。那里只有一些在自己所属的公司里已不可能出人头地的大龄者,气氛非常沉闷。这与美国的事务所让中国工作人员担任公关部长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问:

都说"现如今已不再是一党统治",但是在中国做生意,和党的干部及其子女的接触是最为重要的这种认识得到改变了吗?

答:

政府与党介入商务活动的情况已经减少了。正正经经的企业也有了增加。在欧美企业当中,有些地方贿赂从原则上被禁止。不过在华侨经营的中小企业里问题还是存在。

问:

这是一个刚才提到过的技术转让的问题。我认为如果中国对高新技术产品有需求,可以在日本制造了之后出口到中国;日本对大葱、香菇有需求也可以从中国进口。在汽车方面,如果加入WTO之后,关税从100%下降到15%的话,是不是就不必特地在中国制造了吧?

答:

竞争能力并不仅仅局限于东西便宜。能够确保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增加收益。

问:

我认为不能单纯地将日美欧进行比较,而是应该考虑到日本市场同中国市场挨得很近这一要素。在日本经过深思熟虑并选好地点后进行投资的日本企业和大老远特地赶来的欧美企业在对华战略上当然是不会相同的。因此,理所当然也就不可能是同等水平的R&D(研究开发)啰。

答:

我谈到的投资战略的含义并不是光指销售、或者是光指投资,而是指在没有选择销售而选择了投资的情况下,如何着眼于中国国内市场的投资战略问题。我们之间谈论的焦点有点错位。

问:

请允许我提一点看法。我认为比如像手机那样,在中国已经占有了很大份额的市场中,已经没有进行这种讨论的余地了。也许半导体已经不能称之为高新技术了吧。

问:

从九州来看,与东京·大阪相比上海反而距离更近。和欧美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情况。在销售战略、资金回收方面欧美企业真的搞得很好吗?我有疑问。另外,今天的话题主要是以大企业为中心,而对华商务我认为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拉动的。

答:

在对日美欧进行比较时,自然而然地会把对象集中到大企业的身上。而实际情况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是台湾、以及乡镇企业吧。在欧美的企业中存在华人担任资金回收工作的现象。企业有信誉、产品有竞争力是前提。比如收取deposit(定金)呀、运送之后立即回收等等,即便是利益率多少有些下降也是能够确保回收的。日本企业崇尚的是销售额主义·重视利润率的做法。因此即便是满足了前提要求可还是难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问:

为了能够在当地赚到钱,有些技术是应该带过去的。可日本的企业不是把真正的高新技术都留在了日本国内了吗?另外,中国人在对日本人的感情和对欧美的感情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我认为日本企业如果仅仅是模仿他人的做法的话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种情况将要持续到哪一代人才算完呢?

答:

关于R&D(研究开发)中心的问题,并不是说要把日本的R&D(研究开发)中心拆了,然后搬到中国去。并不是这样的意思,不存在到底是放在日本呢还是放在中国,两者之间必取其一的问题。另外,日本被看成是一个不好理解的国家,这种印象依然存在。因此,首先使日本自身国际化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问:

与刚才的您说的正好相反,关于《通商白皮书》,日本的报道认为是一个煽动中国威胁论的东西。现在中国得到了公正的评价我感到很高兴。是谁提出了这个看法的呢?

答:

是有名的经济学家们。另外在广播节目中也播放了。

日本语原文

*该会议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

资料:现场访问·咨询企业一览表

美资企业

  1. 沃尔玛特深圳店(深圳)
  2. 修雷特·巴卡德公司(北京)
  3. 浦益斯汽油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
  4. Wyeth营养品有限公司(上海)
  5. XEROX中国(苏州)
  6. MEGA医疗中心(四川)
  7. 香河高氏纸制品有限公司(河北)

欧洲企业

  1. AMECO (德资、北京)
  2. ALCATEL (法资、上海)
  3. ICI中国 (英资、广州)
  4. BP (YARACO) (英资、重庆)
  5. 家乐福中国 (法资、深圳)
  6. Bayer动物保健有限公司 (德资、四川)
  7. 香河贝德建筑装饰制品有限公司 (德资、河北)

日资企业

  1. 某汽车制造厂(重庆)
  2. 某通信设备公司(南京)
  3. 某软件公司 (南京)
  4. 某移动通信零部件制造厂 (苏州)
  5. 某内衣制品厂 (河北)
  6. 某建设机械生产厂 (四川)

韩资企业

  1. 启洋电机 (苏州)

乡镇企业

  1. 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企业、深圳)
  2. 成星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深圳)
  3. 万基制药公司 (私营企业、深圳)
  4. 美华印务 (国有合作制企业、重庆)

*本记录由RIETI编辑部负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