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次RIETI重点课题讨论会

日中经济关系的课题与今后的展望 (会议概要)

导言

  近来,因日中关系紧张导致日中贸易增长停滞,对中直接投资减少,中国经济自身也在开始减速。即使如此,处于扩大趋势的中国市场对日本经济的全球化来说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本次研讨会邀请了2位对亚洲·中国经济造诣深厚的主讲人,对日中经济关系的课题及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其中,东京大学特任教授河合先生对日中贸易的情况、今后的中国经济及日中经济关系的展望发表演讲;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若杉先生则根据中国的进出口及经常项目收支等情况、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对日中经济关系的展望进行了演讲。

会议概要

  • 时间: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一)14:00-16:00(入场:13:30)
  • 会场:RIETI国际会议室

内容概要

演讲1 日本和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为了亚洲的成长

河合正弘(RIETI高级研究顾问,东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院特任教授,日本银行参事)

1.日本与中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和直接投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不断加深,已经形成了包括东盟(ASEAN)各国在内的供应链。其中,日本和中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急速上升的这20多年来,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却在下降。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日本对中国的重要性在减弱。这是因为日本企业通过ASEAN及其他地区的供应链,间接地和中国进行贸易活动,而在中国国内,日本企业是通过直接投资来展开活动的。

  虽然美国和欧洲作为日本对外和对内直接投资的重要伙伴国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但最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重要性有所上升。不过,从日本对亚洲的最大直接投资对象国的余额来看,处于首位的是ASEAN,其次才是中国。虽然亚洲的对日投资有所上升,但对内直接投资余额还很低。

  在东亚供应链中,日本、中国、ASEAN的任务分工明确。日本负责直接投资、生产·经营技术的转移、高附加值零件·部件·资本产品的供给,并作为亚洲最终消费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负责进口零件·部件,生产并出口附加值不如日本的商品及最终消费品,即通过提供廉价劳动服务组装最终成品,实现了经济发展。但中国正在努力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中摆脱出来,今后其作用也将逐步发生变化。ASEAN作为日本企业的生产基地做出了贡献,并且它还是中国的资源供给基地。

2.21世纪是“亚洲世纪”还是“亚洲的悲惨结局”?

  亚洲开发银行(ADB)描绘了亚洲经济的2个局面。第一是亚洲经济顺利发展,到2050年亚洲GDP占全世界GDP的50%以上,成为“亚洲世纪”。

  另一局面是,中国等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无法顺利解决国内经济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时,各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为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发展到高收入国家,需要解决通过技术进步和革新提高生产率、水和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负荷的最小化、避免给经济造成长期打击的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制度和治理改革、强化法律制度、确保社会稳定、消除公务员腐败等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

  我所考虑的第3个局面是“亚洲的悲惨结局”。围绕钓鱼岛可能发生军事冲突。根据我和韩国、中国的经济学家进行的合作研究(Kawai,Park,andZhang2014)的初步试算,如果日本、中国、韩国3国间发生军事冲突,受到最大负面影响的是韩国,其次是中国,第三是日本。即使只有日本和中国发生冲突,对韩国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相反,如果日本、中国、韩国的经济合作能不断发展,签订了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CJK FTA)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那么获益最大的是韩国,其次是中国与日本。

  也就是说,如果日中关系进一步恶化,引起军事冲突时,被称为“亚洲世纪”的金蛋可能被打碎。当然,安倍经济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中国的收入倍增计划也会受挫。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日中或是日中韩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应尽快实现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次安倍总理与习近平主席的会谈就意味着跨出了第一步。

3.构建东亚合作体制

  在中国,由于出口依存型增长的极限、剩余劳动力的短缺、基础设施投资到达顶峰开始下滑、经济服务化的发展、因环境限制引发的能源高消费型增长的极限、伴随老龄化经济活力下降等原因,使高速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对此,在中国国内也有争论,但大部分中国经济学家都认为高速增长正在走向结束。

  在这种形势下,今后需要东亚开展合作,最重要的是日中合作。日本和中国首先应在控制公害·改善环境、节能、建造环保城市、强化医疗·护理等双赢的领域构建合作关系。

  日中韩的金融合作现在虽然处于停滞状态,但比如日元、人民币、韩币的相互使用,外币的相互持仓,人民币债券在东京市场的发行等都很有吸引力。

  作为在东亚地区的合作,构建RCEP非常重要,而且不管怎样,有必要促进中国参加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定(TPP)。虽然亚洲开发银行对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最近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过程中,日中还有更进一步合作的余地。宏观金融合作也很重要,必须防备美国提高利率。印尼和印度,虽然从去年5月到9月初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通过清迈协议及双边互换协定对此进行支持非常重要。

4.结论

  日本和中国应该避免“亚洲的悲惨结局”,强化两国间的合作。日本为中国提供技术、各种知识·经验,而中国则提供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巨大并还在扩大的国内市场、正在增长的民间部门的力量,特别是服务领域的活力。这样,今后的日中关系将会越来越好。

演讲2 关于日中经济关系

若杉隆平(RIETI高级研究顾问、课题主任、教职研究员,学习院大学特别客座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1.日中贸易

  中国贸易的扩大,从日本、美国、中国的三角贸易开始,特别是日中贸易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近年,我们需要关注日本对于中国来说是否必不可缺。在中国的进口里,日本所占比例1998年为20%,但现在跌至9.8%,并且中国的进口来源国除了日本还有很多。而作为中国的出口对象国,美国占有相当高的比重,1998年为20.6%,到现在还占据17.2%。相反,日本从16.1%跌至7.4%。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全球化发展的中国来说,日本的地位在相对下降。

2.中国的生产率·出口竞争力

  从1990年代后半期开始到现在,中国经济经历了2次大冲击。第1次以国有企业民营化为杠杆的经济改革,另一次是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拿电子产业来看,从2002年左右开始,在民营企业激增的同时,国有企业开始减少。也就是说,在中国,民营化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加上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迄今为止维持了相当高的生产率,其后也继续稳步上升,并且精简的国有企业生产率也开始显著上升。中国经济的效率性、生产率都得到显著提高,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3.中国的宏观平衡·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被称为出口主导型,但以前曾经超过10%增长率时的经常项目收支对GDP比现在下降到2—4%,并转变为以内需为中心。并且,中国政府正在分阶段推进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企业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初期时以矿业、服务、金融为中心,很少有制造业。最近,不仅在中南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开发资源,并购(M&A)也有所增加。而且最近,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上市,其目的也在于筹集大量M&A资金,加强在通讯业的影响力。在房地产投资上,最近刚收购了Waldorf Astoria。如上所述,中国在各个领域扩大直接投资的对象,提高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4.日中间的供应链

  日本企业是怎么看中国市场的呢?在中国的当地法人数,2001年约有3000家,到2012年增至7700家,当地法人销售额占总公司销售额的比例也从不到5%上升到近10%。与其他亚洲地区相比,中国的存在力压群芳。

  那么,到底中国的什么地方对日本企业有吸引力呢?最多的回答是“供应商多”、其次是“廉价劳动力”、但还有一个令人注目的回答是“消费者的需求在增加”。关于风险问题,得到的回答依次是“工资上升”“法律制度·规则·政策的不稳定·不透明”“日中关系恶化”“与中国企业的竞争”。询问5年后的风险,回答与这些倾向没有什么变化。虽然由于法律制度会稍有改善,法律方面的风险排位有所下降,但大部分日企感到“工资上升”“与中国企业的竞争”是很大的风险。即便如此,打算缩减生产规模和生产活动的企业仍然比打算扩大的企业少。特别是考虑要扩大营销活动的企业非常多,把中国视为正在扩大的需求市场。

  应怎样来考虑与这个最大出口国的关系呢。讨论这个问题的依据还是2001年12月中国加盟WTO时的协,其中写进了无歧视原则、本国民待遇、与WTO协定一致的国内制度、阶段性取消贸易许可制度及进口限制措施、阶段性取消补贴政策和对服务部门的限制,中国正按照这些规定切实推进改革。这些改革的进展意味着在日本安心地与中国交往,或开展交易活动的问题上,中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们必须重视这些情况。

  还有市场竞争规则(垄断禁止法)的问题。从中国各种信息来看,应该没有只针对外资企业实行反垄断法的痕迹,但如果法令和实际执法之间存在偏差的话,就可能出现严重问题。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虽然法律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如何改善法律制度与实际执法之间的偏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5.是否能够避免摩擦?怎样避免?

  中国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是日本的出口平台了。如何与成为出口大国的中国进行国际分工,是今后非常重要的课题。如美国和日本以往的经验所示,需要预测到和中国之间的经济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这会引起经双边谈判也解决不了的悬案,这时需要根据多边的国际规则来解决。

  日中是永久不变的伙伴,如果两国关系能顺利发展,对世界来说也非常重要。为此,在发生问题时需要用什么规则来解决,由双方制定出方案,在今后会越来越重要。

嘉宾讨论

主持人:中岛厚志(RIETI理事长)

关于中国经济的结构改革

中岛:首先,想针对有关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请教2位的意见。

河合:虽然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大幅下降,看起来结构好像在发生转变,但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作为经济刺激政策的一环的投资急剧上升引起的。也就是说,经常项目收支盈余下降,是由于国有部门及房地产相关投资扩大导致了储蓄投资平衡的大规模正值下降。投资对GDP比上升至48%左右,同时影子银行也在继续扩大,不可能持续发展。并且,虽然对外不平衡在得到改善,但对内不平衡还在继续扩大。

  对中国来说,怎样使这样的高投资实现软着陆非常重要。虽然消费在急速上升,但对GDP比还处于35%左右的低水准。因国有部门的投资扩大,材料领域出现供给过剩,投资的收益性大幅下降。正因如此,减少国有部门的投资,促进民营部门的投资,并在降低整体投资对GDP比的同时,扩大服务产业的消费和生产非常重要。

若杉:民间设备投资现在非常稳定。虽然有产能过剩的部分,但产业间的差异很明显。对此政府应该做的是,向更重视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变。

  另外,在考虑中国经济结构转换时,成为不稳定因素的是住房投资和金融体制的问题。住房占投资的很大比重,形成了房地产泡沫,原因在于为获取房地产收益投资的金融机构。对此,限制影子银行,让金融制度彻底透明化非常重要。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会逐步下降。那时的问题是能不能维持足够吸收就业人口的增长。但今后的中国,预计伴随个人消费的增加,第3产业的扩大,吸收就业的第3部门将会发展壮大。不一定出现不能维持高度增长就无法保证就业的局面。

如何处理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

中岛:低生育率老龄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若杉:影响肯定是有的,但劳动生产率还有充分提高的余地,加上产业结构的转换,以迄今为止的发展形势,没有必要考虑会招致人力资源的枯竭。

河合: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开始减少,从现在开始老龄化也会急剧加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一点一点地出现。扩大教育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很重要。

中岛:增长放缓会给改善贫富差距带来困难。今后,最理想的方向是什么呢?

河合:实际上这几年来,内地的增长率高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依然很大。应向内地投资以便创造就业,从根本上改变户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带着孩子来到城市也能享受教育和健康保险等。还需要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等多种方法。

若杉:不仅要放宽投资开发型政策,还要放宽户籍制度及土地所有制等限制,提高移动的自由度非常重要。税制也要从改善地域差距这一点来考虑,必须从根本上来考虑地域间的再分配体制。

中岛:中国正在实施产业升级,日本供应的零部件在中国组装后再发往世界这样的东亚域内的分工体制开始发生变化。应怎样来看这个问题呢?

若杉:如果中国产业发展壮大,提高了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国民收入也将进一步增加,市场也会扩大。世界的产业对中国的需求寄予很大期待。日本也需要提高生产率,努力创新,制造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河合:虽然中国在技术层面上确实发展很快,但是与日本最先进的技术竞争,还需很长时间。日本的优势在于高附加值、节能、精巧、重视环境、信任度高、安全,因此更进一步积极地对这些展开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要。同时还需要中国改善限制规定和政策,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CJK FTA)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所起的作用也非常值得期待。

怎样深化日中经济关系

中岛:现在,从中国来日本的游客大幅增加,我认为这些都会给日本带来很大的增长效应。对这点,2位有什么看法?

若杉:不仅是经济层面,在加深相互理解、加强政治稳定上,人与人的交流也非常重要,但不能只看数字,还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不仅提高旅游的质量,提高医疗、护理等其他方面的质量也非常重要。

河合:对,正如您所说的。从经济层面来说,对加强地方活性化也能发挥作用。日本人自身也需要接受世界的各种文化。为中国客人提供日本周到细致的服务,让他们理解日本真正的优点,如果他们能成为回头客的话,还有助于加强日中关系。

中岛:面对中国经济时,应怎样防备风险呢?

若杉:法规风险非常重要。虽然企业各方也采取了各种对策,但是希望政府也经常验查日中制度的一致性。让今后将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消费者为日本背书才是最大的安全之策。

中岛:为了进一步加强日中经济关系应该做些什么?

河合:日中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和在日中两国双赢的领域(环境、节能、医疗、护理)不断建构合作关系是出发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络,促进中国当局改善对当地外企的规则和制度问题也很重要。

若杉:首先,应有效利用各种途径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进而需要在重视WTO国际性框架的同时,采取RCEP这种新的结构。

2015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