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国际研讨会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其展望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在4月22日下午进行的题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的分组会上,与会者们一致认为,东亚地区应该深化一体化,并有必要寻求一种新型的能够超越贸易自由化的合作形式,这样,才能确保东亚的繁荣和稳定,并使东亚经济体更少受外部世界的冲击,特别是美国经济动荡的影响。但是在关于中国,作为潜在的强国,究竟对东亚地区和其经济一体化来讲,是威胁还是机遇的问题上,与会者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一体化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指出,在饱经战乱的东亚地区,各国之间还存在着互不信任,经济合作及最终的一体化是“最好的或许也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他说,与此同时,东亚地区一体化也是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的一种回应,许多亚洲国家认为,美国的统治给它们带来了一系列经济问题。余永定指出,“无疑,东亚应该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以分散风险。目前的贸易模式和资本流动不是可持续性的”。

  马来亚大学教授JomoSundaram同意余永定的观点,指出去年美国经济的下滑给东南亚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新加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退,马来西亚也出现了极大的萧条。他认为,“东亚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要以一种对本地区所有经济体都公平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Sundaram特别呼吁,建立一个地区性的紧急金融机制,以便在地区和国家的范围内,反制经济周期。他强调,有必要重建“发展财政能力”(capacoity for development finance),世界银行以前拥有这种能力,但是,现在它却放弃了。他指出,“我们特别需要建立紧急金融机制,以便打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享有的垄断地位。地区性安排不是要替代全球性安排,但是,在更为适当的全球金融改革出现之前,地区性安排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荣义指出,台湾也受到了1997和1998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台湾赞成创建地区性的金融稳定机制,并急切地谋求与其他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

贸易自由化及其他

  在谈到实现一体化的方式时,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和一桥大学教授深尾京司指出,外国直接投资,诸如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投资以及出口导向的、寻求高效率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他认为,东亚各经济体应该更加开放它们的市场,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制,更严格地保护知识产权。

  相当多的与会者强调指出,东亚经济一体化应该不仅局限于贸易自由化,还应该包括合作的成份,或者赶超的因素,以便缩小本地区在收入和其它一些方面的差距。

  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早稻田大学教授浦田秀次郎谈到,东亚已经出现了制度引导的一体化征兆,本地区迫切需要经济合作或者援助,因为这一地区的国家在收入水平上参差不齐。

  亚洲圈研究所所长会津泉呼吁人们更多地关心经济以外的一体化领域。他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确非常重要,但在这方面人们已经谈得太多了,一些社会因素也值得给予更大的关注。

  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允锺呼吁,应该采取措施,缩小收入差别,整合产业结构。“就地区内部的贸易量而言,本地区可以与欧盟和其它贸易集团相比。但是,就产业内部的贸易而言,我想,我们比不上欧盟。就这一点来说,我以为,产业结构的整合非常非常重要。没有这种整合,贸易一体化无法导致诸如金融和货币等方面的一体化”。

  高丽大学亚洲公司治理研究所所长张夏成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微观层次的体制、规则和其它制度安排上的趋同。在他看来,没有这些微观上的整合,单靠建立组织框架,诸如自由贸易区和紧急金融机制,亚洲地区是无法进一步扩展其一体化的。

  与此同时,一些一体化的积极征兆似乎正在出现。经济产业研究所教职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孟建军谈到,东亚地区已经出现了极大的人员流动,例如日本的高技术工人到中国和其它亚洲地区工作,在本地区旅行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他认为,这些都是“基于个人的决定,而非某种有计划进程的结果”,“这或许将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自然进程。我们正在进入亚洲一体化的新阶段,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对自由贸易区的期望和疑虑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查小越指出,有关一体化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贸易方面,但是,她认为,东亚所展望的那种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已经超越了贸易领域,比如日本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议的目标就是要做得比世界贸易组织更好(WTOplus),它关注了众多非WTO领域,如科技发展、人类资源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

  浦田秀次郎继续查小越的话题,指出这一“新时代的经济伙伴型的自由贸易协定”或者说“WTOplus”制度,可谓提供了一种基础结构,它不仅能促进地区内部的贸易,也能促进地区间的贸易。他认为,这最终将带来本地区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

  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东亚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宗象直子指出,不应只从是否增加互相依赖性的角度,来考虑自由贸易区和其它地区性动议。相反,这些地区性实践是解决本地区面临的独特问题的一种方法,而这是全球性机构所无法提供的。她认为,“亚洲国家间互相依赖性的缺乏,实际上加重了由美国市场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周期性波动。亚洲国家的确应该增强彼此的互相依赖性。但是,与此同时,地区性制度,或自由贸易区,或其它制度安排,不一定就是增强互相依存的直接解决办法”。

中国及其影响

  在围绕地区一体化进行讨论时,关于中国是否是一种威胁,常常会引起争论。

  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指出,中国的经济力量被普遍夸大了,最为明显地是在日本。

  关志雄认为,日本的中国综合症表明,日本丧失了信心,而不是两国间的现实发生了变化。他呼吁,更为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经济力量。他说,“当人们谈论竟争力时,往往把自己国内的问题归咎于他国,要求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我有些担心,日本目前就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政治家和工商界人士喜欢把中国当做替罪羊”。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人、主任林毅夫教授也认为,中国的增长对东南亚的负面影响不大。“那些视中国为威胁的人,有时认为中国在出口方面与东南亚相互竞争。实际上,在过去的15年里,中国从东南亚的进口量超过了对这一地区的出口量。中国的增长给东南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而不是威胁”。

  中国科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指出,中国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地区性贸易做出了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认为,东南亚竟争力的衰退,原因并不是来自中国的竞争,而是因为需求方的市场结构出现了变化。

  余永定指出,对中国的恐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他呼吁人们关注新型劳动分工的出现,他认为,如同地区性生产网络一样,它将对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他指出,“在雁型模式崩溃后,一种新型的地区性劳动分工出现了。这是跨国公司采取的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全球战略的结果。与传统的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不同,新型的分工是产业内部的和产品内部的劳动分工”。

  然而,查小越指出,东南亚的确感到了威胁,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的确遇到了来自中国竟争对手的迎头冲击。“无疑,由于中国游客的到来,使得东南亚的旅游业现在生意兴隆。无疑,还有其它一些领域也受益于中国。但是,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东南亚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成为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商?”

  麻省理工学院爱德华.斯坦菲尔德认为,也许中国现在还不没有成为一种威胁,但中国终将成为一种威胁。他指出,“当人们说中国不是一种威胁时,往往谈到这样一种形象,即中国不过是在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企业被人视为低级供应商,只是在做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我要说,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中国的政府,无疑还有中国的企业家,不会愿意一直呆在这个位置上。他们有着极大的雄心壮志,要超越这一层次。”他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发展速度差”,亚洲各国都是以不同的发展速度从一系列发展阶段到达高级制造业阶段,然后再从制造业转到服务业。斯坦菲尔德认为,“随着中国的向前迈进,冲突将会出现,一些国家慢慢地会退出中国正在进入的领域。我认为经济一体化无法解决这一冲突……我估计,中国国内制度变化,会加速发展速度,让其他国家感到威胁,它将会阻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不会被经济一体化所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