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食品价格走势决定通货膨胀率何时见顶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通货膨胀与食品价格变化都取决于经济状况

  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计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008年9月雷曼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主要反映了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约三分之一比重的食品价格上涨(参见图1)。2011年1月的食品价格涨幅高达10.3%,大大超出4.9%的通货膨胀率。因此,今后在预测通货膨胀时,食品价格动向将显得举足轻重。

图1 引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图1引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作

  一般认为,中国的食品价格受气候和国外市场动向等的影响很大,与国内经济动向基本无关,但是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其实,从实际GDP来看,在经济增长率、工资和食品价格(均为同比)之间可以发现具有一定的联动性,如果考虑到变量之间的时间差,相互关系就更加密切(参见图2)。

图2 相互联动的经济增长率、工资和食品价格
图2 相互联动的经济增长率、工资和食品价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作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的解释,即经济增长率的变化通过工资变化带来食品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笔者根据变量之间的时间差,使用2006年第一季度以后的季度数据,对①经济增长率与工资上涨率的关系、②工资上涨率与食品价格上涨率的关系、③经济增长率与食品价格上涨率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参见表1)。

表1 根据回归分析推算的结果
表1 根据回归分析推算的结果
(注)各系数为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弹性值。( )内为t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作

  第一,工资上涨率(同比)与三个季度前的经济增长率密切联动。如果三个季度前的经济增长率上升1%,本季度工资上涨率也会增加1.06%,即前者对后者的弹性值为1.06%,由此可见工资对经济变化是相当敏感的。

  第二,工资的上涨抬高了食品价格,而两者间几乎不存在时间差。据推算,食品价格对工资变化的弹性值为1.85%(参见图3)。这一数据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非食品价格对工资上涨的弹性值(两者分别为0.79%和0.27%)。

图3 食品价格上涨率与工资上涨率的关联
(2006年第一季度~2010年第三季度)

图3 食品价格上涨率与工资上涨率的关联
(注)直线为表1推算结果的回归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作

  第三,食品价格上涨率(同比)和工资上涨率一样,与三个季度以前的经济增长率密切联动。推算结果显示,如果三个季度以前的增长率上升1%,本季度的食品价格上涨率就会上涨2.27%。这个结果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非食品价格(两者均为上涨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弹性值(两者分别为0.97%和0.32%)(注1)。

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解释

  经济增长率、工资和食品价格(乃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这种关系,可以用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介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来加以解释(注2)。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一旦加速,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增加,工资上涨,乃至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升高。如果我们把经济分成由(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易、生产率增长较高的)贸易商品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增长较低的)非贸易商品这两个部门,在贸易商品部门,即使工资上涨,价格上涨的压力也会被较高的生产率增长所吸收,而且由于其产出在国际市场遇到竞争,因此成本的上升难以转嫁到价格中。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可以自由移动,那么在非贸易商品部门,即使生产率增长较低,工资的上涨也会和贸易商品部门大体相同,但由于其产出不会遭遇国际竞争,成本的上升也就容易转嫁到价格中去。因此,通货膨胀主要是以非贸易商品价格上涨的形式加速的。

  在一般分类中,制造业部门和生产食品的农业部门属于贸易商品部门,服务部门属于非贸易部门。但是在中国,食品的自给率水平相当高,超过95%,基本不受国外市场行情的影响,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食品应作为非贸易商品,而不是贸易商品(注3)。因此,正如上述实证分析结果所显示的,伴随经济增长加速的工资上涨,主要是通过食品价格上涨来抬高物价的(注4)。

通货膨胀率面临转折点

  在中国,雷曼危机以后实施的高达四万亿元的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已经逐渐减弱,再加上为了遏制通货膨胀,政府对货币政策的态度也从放宽转变为紧缩。受此影响,经济增长率以2010年第一季度的11.9%为高峰,其后缓慢下降至今。如果考虑到工资和食品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率的变化要比经济增长率晚三个季度,那么迄今一直上升的通货膨胀率,估计不久将迎来转折点。

2011年2月25日
>> 日本语原文

脚注

(注1)在中国,截至2005年,这种经济增长率、工资和食品价格(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可以认为,其后的变化反映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接近意味着实现充分就业的刘易斯转折点,以及市场经济化的进展。

(注2)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在解释日本的内外价格差和日元的实际汇率上升时被广泛使用。

(注3)只就谷物而言,2009年中国的产量达到48156万吨,而出口只有132万吨,进口只有315万吨(《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由于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很高,所以最近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上涨,估计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注4)在中国,原本所有的农民都不是以受企业雇用的形式从事农业的,所以他们并没有获得“工资”。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增长加速不是直接通过农业部门工资上涨带动的,而是通过伴随收入(包括其他部门的工资)增加的需求扩大,以及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其他部门,导致供给缩小、食品价格上升来带动的。

相关文章

2011年2月25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