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日本央行的铸币税难以用于重建财政

小黑一正
顾问研究员

  在日本政府债务不断递增的情况下,希腊危机决非隔岸观火,日本国债利率上升可能对财政造成直接打击。不过目前国债利率还处于低位波动,这是因为日本央行大胆的量化及质化宽松产生了很大影响。

  具体情况是,为了实现通胀率2%的目标,日本央行决定全年增加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80万亿日元左右,为此从民间大量购买了长期国债。货币基数可视为日本央行向市场供应的(狭义的)货币量,目前日本央行正在急速大量发行货币。

  其结果是,利率下降可以减少政府债务支付的利息,而且政府和日本央行通过增加货币发行量还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后者被称为"铸币税(seigniorage)"。有人主张有效利用铸币税就可以重建财政,但这种方法真的可行吗?从结论上说,不伴随任何阵痛是很难实现的。

◆◆◆

  铸币税的定义可以简单易懂地视为新发行的货币量,这时可以认为铸币税就是"货币基数增加部分=定义(1)"。

  当然也存在不同见解。央行在发行货币的同时购买国债等资产,虽然这些资产可以产生利息等收入,但货币基数并不产生利息。央行筹资无需支付利息,所以还可以把节约下来的筹资成本、即"利率×货币基数=定义(2)"视为铸币税。实际上,日本央行根据这个定义,把通过利息收入等得到的收益以"国库缴纳金"的形式提供给政府。

  那么应怎样思考这些定义呢?一个看法是认知收益的时机不同。

  例如,央行发行了1亿日元货币,购买了国债。假设这个国债的利率为1%,今年就可以获得100万日元的利息收入,明年以后也可以继续获得利息收入。这里省略详细的计算,实际上货币基数的增额与将来可获得的利率收入的现在价值一致。按照这样的思考,定义(1)和定义(2)的差异就在于,本年度就把货币基数增加带来的收益(定义(1))全部计算在内,还是将来再计算(定义(2))。

  另一个看法是怎样看政府债务的"范围"。如果认为央行也是政府的一部分,就应该把政府和央行合并起来制作"统一政府"的资产负债表(BS)。如果把央行发行的货币作为对民间的负债(统一政府的债务),那么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就主要由民间持有的国债和货币基数构成。

  这时,央行通过增加货币基数,从民间购买国债就可以减少负债方(民间持有的)国债。这样,国债就成为"带利息的负债"、货币基数就成为"不带利息的负债",所以铸币税就等于筹资成本的节约部分。另一方面,如果认为货币基数不是负债,而是已经无需偿还(或缩减)的部分,则增加的部分就成为收益(定义(1))。。

  顺带说一下,与铸币税类似的构思还有"通胀税"。所谓通胀税就是政府由于通货膨胀获得的收益(通胀率×货币基数=定义(3))。负债是以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名义负债计算的,因此一发生通货膨胀,实际负债减少,这部分就成为政府的收益。

  如果从铸币税的观点看日本央行的量化和质化宽松,依照定义(1)计算的铸币税为80万亿日元。但是此次量化和质化宽松早晚也需要"退出"战略,增加的货币基数在出售和偿还国债的基础上早晚得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定义(2)来理解铸币税。

  即便根据定义(1)计算现在的80万亿日元铸币税的"收益",但在实施退出战略时,货币基数减少,因此仍需要计算铸币税的"损失"。必须注意,只要货币基数具有负债的性质,增加的货币基数就不可能全部成为政府收入。

  日本央行计算的铸币税收益,2013年度为5794亿日元,2014年度为7567亿日元。日本央行现在向其他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帐户支付0.1%的利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增加货币基数带来的筹资成本。日本央行所持国债的利息,由于央行自身的强烈的购买需求而出现下降倾向,量化质化宽松带来的铸币税的增加正在接近极限。

◆◆◆

  过去过度宽松的教训是什么?图1显示了日本政府债务和货币基数(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的变化。现在的状况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相似,战时和战后的政府债务余额在1945年达到顶峰后大幅减少。原因之一是高通货膨胀,也可以认为是高铸币税和高通胀税。在严重的财政赤字的情况下,货币基数大幅增加,极有可能导致人们认为货币基数已经无法缩减。

图1:货币基数与政府债务余额的变化
图1:货币基数与政府债务余额的变化

  那么利用铸币税重建财政是否可行呢?图2是笔者和野村证券的服部孝洋先生推算的战时和战后铸币税(与GDP比)的变化。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定义(2)的铸币税没有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政府人为地阻止名义利率上升的"金融压制"等做法,虽然财政赤字严重,但名义利率并没有上升。

图2:战时和战后的铸币税
图2:战时和战后的铸币税

  另一方面,从图2可以看出,定义(1)和(3)获取了相当规模的铸币税。如果设想增加的货币基数已经无法退还(缩减),那么增加的部分就全部成为铸币税。进而如果货币基数的增加引发高通胀,政府的实际债务就会减少。

  假设可以在经常增加货币基数的同时抑制通货膨胀,民间部门持有的国债就会减少。不过从历史上看,在政府债务严重的情况下,一旦经常性地增加货币基数,最后很少不引起高通胀率。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研究,以往经历过高通胀的国家多数都背负着严重的政府赤字。为了维持财政而无法抑制发行货币,因此引发了高通胀。

◆◆◆

  根据我们的推算,1945–1948年的累积铸币税(与GDP比),定义(1)为52.5%,定义(3)高达86.2%。在高通胀导致资产损失的意义上,显然给当时的国民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利用铸币税和通胀税解决当今的政府债务问题是不可行的。

  利用铸币税和通胀税重建财政也是一种增税方式,对于突然遭遇高通胀时没有回避手段的家庭经济来说是不公平的增税。也就是说,铸币税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希望政府和执政党能认真地推进财政和社保改革。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5年8月31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5年9月2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