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报告——“和平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关志雄
RIETI顾问研究员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都不断增强。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秩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中国要想与世界保持协调关系需要怎样做呢?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出发,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会(笔者与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共同担任会长)编写了题为《中国改变世界秩序》的报告。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该报告内容。

◆◆◆

  在考察原有大国应如何与崛起的中国进行交往时,主要有主张对立路线的现实主义和主张合作路线的自由主义这两种方法。

  现实主义关注在国际关系中以军事力量为主的实力结构,从国家利益互相对立的角度把大国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零和博弈。按照现实主义的看法,新兴大国中国企图统治亚洲乃至世界,这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原有大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威胁。但是,美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们尤其担心由于中国崛起引起的军事平衡变化打破亚洲地区的稳定。他们主张,为了维持和平,重要的是像冷战时期对苏联的政策一样,通过遏制中国崛起来保持势力平衡。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者认识到,通过深化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强化国际体制与国际合作,不仅能够实现和平,而且选择民主制度的国家越多,发生战争的概率就越低。

  美国的自由主义者们认为,如果能够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制中,使中国成为民主而富裕的国家,就可以避免中美两国之间的冲突。自由主义的代表性政策,一个是运用“政治宣传”、“经济援助”和“文化交流”这三个手段,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主化,甚至实行颠覆中国体制的“和平演变论”;另一个政策就是2005年9月,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罗伯特·佐立克在演说中首次提出的“中国责任论”。

  佐立克指出,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前提下,“有必要促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他具体提出中国需要在下述五个事项方面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1)实现北朝鲜无核化;(2)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3)解决伊朗核问题;(4)反恐斗争;(5)维护东亚和平。

  之后,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影响力的加大,“中国责任论”超出了“负责任的利益悠关方论”,发展为主张中国应作为与美国对等的伙伴担负起国际责任的所谓“G2论”。

  提出“中国责任论”意味着美国的对华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把中国作为“威胁”遏制中国发展的方针,转变为把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制。

◆◆◆

  关于“国际责任”,中国的想法与美国截然不同。中国的主张如下:

  首先,美国试图通过让中国负起责任,逃避本国政策失败的责任。而且,美国提出的“中国责任论”是以“中国没有负起作为大国的责任”为前提的,但是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的维和活动,担任关于北朝鲜研制核武问题的六国会谈的东道主等,负起了与自己实力相应的国际责任。而且,就中国应负起什么样的国际责任问题,不能只按照发达国家的利益来决定,也应该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例如,在全球变暖对策等国际公共财产的提供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各国应比发展中国家担负更大的责任。

  为了牵制美国的这一“中国责任论”,中国提出了体现自己对国际责任的想法的“和平发展论”,并为实现和平发展采取了下述具体措施,自我评价取得了成果(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澳大利亚的演讲)。

  (1)中国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致力于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2)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正在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自己的立场。
  (4)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
  (5)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
  (6)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在处理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7)积极参与反恐和防扩散合作,努力维护全球安全与战略稳定。
  (8)切实履行入世承诺,致力于建设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9)认真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
  (10)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推进国际裁军和军控事业。

◆◆◆

  中国为了在国际社会赢得信任和尊敬,实现“和平发展”,必须把上述举措作为公开承诺切实执行,并遏制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改革。

  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中曾经一直保持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但是自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力急速下降,成为面临国家生死存亡危机的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在对本民族及其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怀有过度自豪感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受害意识和排外意识,这些都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然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健康的民族主义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极端民族主义很有可能把国家引向战争等毁灭的道路。

  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维持社会主义标牌和一党专政的唯一大国,在国际社会中被视为“异己分子”。要避免孤立,必须改变这种“中国特色”,接受民主、法治、自由和人权这些“普世价值”的概念。

  为了实现普世价值,以体制外学者为中心的群体,在2008年12月中国立宪100周年之际,发表了以自由、人权、平等、共和、民主、宪政等普世价值为基本理念的《08宪章》。但是,该宪章的主要执笔人、民主活动家刘晓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当局逮捕,被判处11年徒刑。由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在应当成为目标的“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这一现实之间,不得不说依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促进中国的政治改革,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把201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正在监狱服役的刘晓波。这也表明,国际社会期望中国接受普世价值。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1年4月8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1年6月15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