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重庆市将成为中国的新增长极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近年来,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潮流中,重庆市作为中国发展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而备受瞩目。除了面向国内的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之外,面向出口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其新的增长动力。此外,中央政府为了支持重庆市的进一步发展,批准成立了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重庆市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设定了高达12.5%的经济增长目标,旨在实现更大的飞跃。

优异的经济业绩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的东南部,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自古就是交通要道。重庆市原隶属四川省,1997年升格为与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并列的第四个直辖市(参见表1)。升格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安置三峡工程拆迁居民落户(约100万人)。由于直辖市是与省同级的行政区域,因此中央政府可以更直接地加强对重庆的支持。而且,重庆在升格为直辖市后,与中央的"距离"越来越近,中央也指派更具实力的干部来担任重庆市的领导要职,这使得重庆市的要求更容易在中央政策中得以反映。

表1 四个直辖市的比较(2010年)表1 四个直辖市的比较(2010年)

(注)以2010年的年均汇率(1美元=6.7695元)换算。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11年制作,面积为各市政府网站登载的数据。

  重庆市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作为"三线建设"(为了备战将工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城市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又抓住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实现了高速增长。因此,以实际GDP为首,反映重庆市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不仅高于全国,而且大幅度高于中国经济领头羊的上海市(参见表2和图1)。2010年重庆市的实际GDP增长率为17.1%,仅次于天津市,位居全国第二。出口同比增长75.0%,其中外资企业的出口和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同比分别为106.5%和107.0%,这反映了外资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计算)高达58.0%的同比增长。不仅外资,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也同比增长了79.7%。进入2011年以来,重庆市经济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的实际GDP增长率达到16.5%,上半年的出口同比增长78.7%,其中外资企业的出口和加工贸易增长迅猛,同比分别为241.0%和272.8%,实际使用金额计算的外资直接投资也同比增长了136.6%。

表2 重庆市与上海市及全国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表2 重庆市与上海市及全国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

(注)工业生产附加值:仅以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为对象。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制作

图1 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上海市图1 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上海市

(注)2011年为上半年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CEIC数据库制作

  推动重庆市高速增长的是工业的迅猛发展,除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材料工业、天然气和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外,还有成为新增长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参见表3)。其中笔记本电脑的生产取得了惊人的发展。2009年,重庆还并没有笔记本电脑的生产,但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电脑、宏碁等世界顶级企业及其生产承包公司的相继进入,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在2010年为189万台,而2011年仅上半年就增至729万台。重庆市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产量达到1亿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采购率达到80%。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重庆市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表3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2011年上半年)表3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2011年上半年)

(注)仅以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为对象。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制作

  本来,地处内陆地区的重庆市与沿海地区相比,作为外资企业的出口生产基地,在运输成本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但2011年春"新亚欧大陆桥"(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铁路网)的一部分"渝新欧(重庆—新疆—欧洲)铁路"全面通车,为解决这个问题迈进了一大步。

中央政府的全面支持

  中央政府非常重视重庆市作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引擎作用,制定了支持重庆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2007年6月,国务院指定重庆市与成都市同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继而于2009年1月又下发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把重庆市定位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按照该"若干意见",重庆市比其他地区先行一步,积极把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

  201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重庆市的"两江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个、也是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位于重庆市内的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剩下的650平方公里作为绿化带保持现状。建设"两江新区"的战略目标是:形成"一个门户、两个中心和三个基地",即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内陆地区的国际贸易中转站和出口产品的加工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科学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基地。开发"两江新区"作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象征,已纳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2011年2月,继安徽省的皖江、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东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的沿江地带建成中国第三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现有的产业为基础,有选择地承接先进的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

  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以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总面积20万6000平方公里,人口为1亿人左右。该计划强调,加速"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对于深化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成渝经济区"将以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工业、化学工业、以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制药产业等八大产业为杠杆,争取成为继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圈。

飞跃的新五年

  重庆市充分利用上述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了下述雄心勃勃的目标。

  • 西部增长极逐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全国为7.0%),2015年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
  • "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
  • "三个差距"逐步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缩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区域差距缩小到2:1左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个重庆"基本建成:"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
  •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率0.55%以内。
  • 内陆开放高地建成:争取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 综合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耕地保有量确保220.85万公顷。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重庆市将不仅限于西部地区,还会成为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参考:重庆市的位置>参考:重庆市的位置
(资料来源)笔者制作

2011年8月24日
>> 日本语原文

2011年8月24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