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 JavaScript on.

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如何克服石油危机?——节能至关重要

打印版

  9月下旬,石油价格一度超过了每桶50美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国需求扩大被认为是其原因之一,而石油价格的高涨也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日本为了削减生产成本,专心致力于节能工作,最终渡过了难关,这一次又轮到了中国。节能也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环境问题。

  在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汽车的不断普及下,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大,在石油出口减少的同时,进口急剧扩大。1993年中国由石油纯出口国转为纯进口国,之后每年纯进口幅度都在持续扩大。2003年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合计达11936万吨(金额为257亿美元),扣除出口后的纯进口也突破了1亿吨大关,达到了10310万吨(图1)。结果,石油贸易赤字去年达到了203亿美元。今年由于油价进一步上涨,估计将超过300亿美元(约占GDP的2%)。

  石油价格上涨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图2)。首先,对于中国(在中国进行生产的)企业而言,由于油价上涨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因此物价上涨的同时生产反而会下降(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其次,由于主要出口地的发达工业国家也受到同样影响,因此随之而来的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将会导致中国出口减少,生产进一步回落(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第三,石油价格的上涨意味着中国贸易条件(出口对于进口的相对价格)的恶化,仅此一点国民收入的购买力也会相应下降。考虑到一年的石油纯进口为300亿美元,如果石油价格上涨10%,中国的进口费用就将多增加30亿美元。这相当于从中国向石油输出国的收入转移,最终都将以企业收益的减少和物价的上涨等形式转化为国民负担。

  石油价格上涨具有很强的“供给方冲击”性质,比起对需求项目施加影响的宏观政策,更需要供给方采取对应措施。在此情况下,以日本为首的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都已经表明,推进节能工作最为有效。通过提高能源的效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也将随之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当然,这种努力本身也需花费成本,但石油价格涨得越高,节能方面的投资也就越合算。此外,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日本相比,现在的中国应当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加成熟的节能技术。

  迄今为止,中国一直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可得兼,因此实际上也在走一条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优先发展经济”的道路。再加上已经有了日本这样的完成工业化以后再着手改善环境也为时不晚的“成功例子”,因此中国迄今一直没有采取足够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缺乏效率的大量消费能源不仅破坏了环境,导致大气污染和资源枯竭,而且在能源价格高涨的情况下,成本的上升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乃至经济增长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实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的日本通过致力于节能工作,不仅改善了环境还提高了国际竞争力(注)。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应该从日本身上加以学习的经验教训。

  (注)关于日本在受到石油危机影响时所处的状况和应采取的措施,在1974年度的《环境白皮书》中有以下这样一段表述:“通过此次石油危机,完全依赖于海外石油供给的我国亲身体验到必须采取一切努力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能源的大量消费也是迄今我国环境污染的重大原因,在此意义上,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需要同时加以解决。由此考虑,今后我国应该努力的方向就是实现无公害和节能的经济结构,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将能源的有效利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以少量的能源消耗实现高度的经济社会”。这一分析也可以原封不动地适用于现在的中国。

图1 中国的石油进出口的演变
图1 中国的石油进出口的演变
(注)原油与成品油的合计
※2004年的数字是根据上半年与上一年相比进行的预测。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图2 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图2 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出处)笔者绘制

2004年10月1日
>> 日本语原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