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雄个人主页: “实事求是”专栏

陷入综合性萧条的香港经济——萧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SARS

关 志雄
顾问研究员

  受非典型肺炎(SARS)影响,香港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观光行业首当其冲。但实际上,早在SARS发生和蔓延之前,香港经济随着1997年回归以后便急转直下。回归后的5年间,香港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只有2.5%,远远低于回归前5年间的5.0%,而失业率则从1997年的2.2%上升至现在的7.5%。除了受到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SARS等一连串的外部冲击之外,其贸易的仲介职能优势下降也加剧了香港经济的恶化。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不幸的是第二天以泰铢暴跌为开端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受此影响,经济景气急剧恶化,物价持续下跌。正如不动产和股价低迷显示的那样,通货紧缩不仅仅表现在物品和服务价格上,也波及到资产。特别是住宅价格的暴跌给很多拥有贷款的家庭带来了债务规模过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消费的增长。为了消除通货紧缩现象,政府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结果导致财政赤字规模日益膨胀。乘世界性IT热,经济景气在2000年一度迅速恢复,但只能昙花一现,随着泡沫破灭,增长再次放慢。进入今年以来,受SARS蔓延影响,萧条进一步加剧。

  在另一方面,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亚洲货币大幅度贬值,而香港却坚持1美元兑换7.8港元的固定汇率。结果,港元乃至香港的物价、工资和房地产租金等偏高,香港作为国际商务中心的竞争力下降。既然汇率贬值被排除在政策手段之外,竞争力的改善乃至景气复苏就不得不等到工资和物价的进一步下降之后,通货紧缩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除了这种周期性因素,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逆转,迄今为止,中国经济一直是香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香港从60年代起作为中国贸易的中转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香港利用与先行改革开放的广东省接壤,及其健全的法制和优越的基础设施优势,作为通向中国的大门,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但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进入了全面开放阶段,弱化了香港迄今独有的优势。加之,中国的港湾和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外国企业无须交纳高昂的门票,便可直接与中国进行商贸活动。另外在法制方面,以往中国的法律缺乏透明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如果其法制发展到毫不逊色于西方的水平,那么,跨国公司就无须在香港先设立子公司以后再进入中国。

  这样,香港与中国间的互补性淡化,而竞争性加剧,其结果打破了只要中国经济顺利发展,香港便也安然无恙的格局。香港要重振活力,就必须通过提供比上海或广州等中国大陆城市更加优秀的人才和基础设施,提供附加价值更高的服务。其中,金融、物流和观光业将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为了消除通货紧缩,提高在成本上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实行港元的贬值。

图 萧条加剧的香港
图 萧条加剧的香港
(出处)据香港官方统计绘制

2003年5月23日
>> 日本语原文

2003年5月23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