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保育员的工龄工资——与生产率明显偏离

清水谷谕
RIETI教职研究员

  工龄工资随着年龄和连续工作年数的增加而增长,这是日本的劳动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这一现象与终身雇用制、各企业单独组建工会一起,构成战后就业惯例的特征。那么,工资曲线为什么呈现上升趋势呢?可以将迄今为止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概括为两条。

  第一条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所做的解释,那些年龄大、经验丰富的劳动者与那些年纪轻、缺乏经验的劳动者相比,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好(确切地说是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大)。工资是对劳动成果支付的报酬,因此工作做得更好的资深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就高。

  但另一方面,第二条解释可以称作延后工资支付学说。这一学说主张的合理报酬支付方式是:在长期就业的条件下,让那些年纪轻、缺乏经验的劳动者忍受比自己工作创造的成果少的工资,而随着年龄增长、经验不断丰富,则获得比劳动成果多的工资。

  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了让那些不监督就可能偷懒的劳动者努力工作,经营者刻意延后支付工资,以进一步促进劳动者努力工作。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的工资不会无限期支付下去。于是建立了退休制度,在参加工作到退休的长时间内进行调整,以便使工资总额与劳动成果之和保持一致。

◆◆◆

  这两个学说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率是如何随着年龄、经验年数而变化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年龄大、经验丰富的群体与年纪轻、经验缺乏的群体相比,随着生产率的增长工资也增长。然而,按照延后工资支付学说,生产率的增长不如工资增长得快。

  迄今为止针对工资的决定要素开展了众多实证研究,但是日本还很少验证生产率是如何随着年龄、经验年数而变化的问题,无法弄清究竟两个学说中的哪一个符合现实情况。国外盛行利用“结构论(structural approach)”对工资与生产率曲线进行比较研究,它通过使劳动者与企业单位的数据相匹配,同时推断出考虑了年龄、连续工作年数的企业单位层面的工资函数和生产函数。

  于是,笔者与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野口晴子女士一起,以认可保育所的保育员为对象,分析了工资与生产率的结构。有人指出公立保育所推行的是高成本结构,而以城市低龄儿童为主的“排队等待入保育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很多意见认为,由于高成本结构引起保育服务供给不足,结果对女性就业、生育带来了不利影响。然而,如果不考虑如何解释成本结构、不与生产率进行对比,实际上也就难以提出政策方面的建议。

  顺便需要指出的是,结构论也不是万能的。例如对于普通企业,即便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劳动者、工作内容的性质也大不相同,难以进行推测。然而对于认可保育所来说,劳动者的大多数都是保育员,从事的生产活动只有保育服务,而且在设备、保育员的人数方面也有规定标准。因此,经营主体是公立还是私立,其差异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此次分析中,我们将保育所照顾儿童的时间换算为保育员人均值,并以此定义了生产率。认可保育所所需要的保育员人数是根据儿童年龄来决定的,因此在计算生产率时,根据儿童年龄加权计算照顾儿童时间。 我们使用的样本是:日本内阁府2002年在关东十都县开办的大约1,300个保育所,大约9,300名保育员的调查数据。另外,从简单平均来看,公立专职保育员的平均月收入比私立高30%。然而,非专职保育员的月收入比专职低得多,这一现象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差不多。

保育所不同年龄层的工资与生产率比较

  以下我们将根据表格考察各年龄层的相对工资和生产率。

  首先,专职保育员的工资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地增长。在公立保育所,45岁以上保育员的工资是未满30岁的1.6倍多,而私立保育所,则接近1.5倍。私立保育所保育员的工资曲线与公立同样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如公立大。另一方面,私立保育所的生产率曲线呈平直状态,不随年龄发生大的变化;而公立保育所,年龄越大生产率越低。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延后工资支付学说能够很好地做出解释。

  然而,对非专职保育员的分析结果却与专职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首先,无论公立还是私立保育所专职保育员的工资都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工资曲线呈平直状态。另一方面,公立保育所保育员的生产率曲线也呈平直状态,而私立的生产率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由此可知,即使同为保育服务行业,也因经营主体是公立还是私立而使得专职保育员的工资曲线走势不同,而且即使在同一个经营主体中,专职和非专职的工资体系也截然不同。我们还想进一步指出这一结果所具有的两点含义。

  第一,专职保育员的工资曲线非常陡,尤其是公立保育所,与生产率的上升程度偏离很大。这样的工资体系在不知不觉间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因素(诱因),使保育员不会轻易辞职。

  这是因为多数地方政府都以“事务工种”的工资标准给保育员发工资。然而,在这一工资体系下,如果要求劳动者掌握的技能属于企业固有的情况尚可理解,但是保育员的技能并不属于企业的特殊技能,而属于普通工作性质。

  在提倡充实福利的20世纪70年代建设了为数众多的保育所,当时录用的保育员如今已将近50岁,获得的工作报酬也是工资曲线上最高的部分。这大大超过了生产率,成为高成本结构。

  当然,从工资延后支付的性质来看,也可以说现在的工资是对年轻时低工资劳动的回报,然而时至如今,急剧上升的工资曲线加重了与生产率不相适应的成本负担。尽管公立保育所的工资体系正在逐步从“事务工种”向“福利工种”的工资转变,但是已经引进的体系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大幅度改变。

  而且这种工资体系的目的最终应该激发劳动者努力工作。在保育服务一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体系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然而,在实证中还得出了公立保育服务质量并不比私立好的结论。或许是由于在公立保育所被解雇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这样的机制发挥不了作用吧。

◆◆◆

  第二,尽管私立保育所非专职保育员的生产率高,却甘愿领取低工资。这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日本劳动市场存在弊端。即,保育员多数都是女性,由于结婚、生育,很多人都有一度退出劳动市场的经历。等到她们重新加入劳动市场时,为了能够发挥自身的技能和经验,很多人都希望从事保育员工作。

  但是,保育所不能为她们提供专职保育员那样高的工资,多数人都被聘为非专职人员。其中财政状况比公立保育所严峻的私立保育所,由于指望非专职保育员发挥更大作用,所以尽管工资待遇不如公立保育所,但在劳动时间等方面为她们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荟萃了优秀的保育员。

  工龄工资是日本劳动市场的一大特征,关于其合理性的实证研究才刚刚开始。尤其在公共服务领域,不仅限于这里列举的保育员,在其他行业的工资体系中,制定工资标准也很可能与生产率无关。对于与民间企业竞争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工资体系,应明确验证与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明确与民间企业进行对比下的成本结构。另外,通过众多行业的反复验证,进一步弄清楚工龄工资的存在理由,或许能够从中看到规划未来日本劳动市场的方向。

  译注:“认可保育所”是指根据儿童福利法设立的儿童福利设施。它需要满足政府规定的设置标准(包括场所的大小、保育员等的人数、食堂设备、防灾管理、卫生管理等等),得到都道府县知事的认可。认可保育所包括区市町村运营的公立保育所和社会福利法人等运营的民间保育所(私立),运营费用由政府拨款。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08年5月15日《日本经济新闻》

2008年7月3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