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电子信息 No.137(2014年11月)

将供应链各国整体汇率纳入考量研究中国出口问题的最新成果

  在经济史上,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是出色的成功事例。韩国、台湾、东盟各国、中国都继日本之后采取了这种方式,并受到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富于弹性的劳动市场、实践性政策等条件的支持,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中国的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国民为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近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虽然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高端产品的出口盈余,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呈现赤字。THORBEKE高级研究员对中国和东亚的汇率给贸易带来的影响、及各国的高外汇储备率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怎样才能实现贸易平衡。本月的电子信息介绍THORBEKE高级研究员发表的以下2篇论文的问题意义、主要观点及政策含义。

——请您谈一谈选择这个研究课题的动机

  出口拉动型增长带来了经济奇迹。在日本1950年代大来佐武郎等人制定了这一战略,1960年代韩国和台湾采用了这种方法,进入1970年代东盟各国也继续使用了这种方法。出口拉动型增长在官民高储蓄率、物品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投资率、富于弹性的劳动市场和实践性政策的支持下,以经济史上的最快速度提高了东亚各国的人均收入。

  中国于1990年代开始实施对外开放,其后采取了两种出口方式。一种是出口加工产品,主要是使用从东亚进口的零部件,生产电脑等终端产品。第二种是出口一般产品,主要是使用在国内投入的要素生产的产品。最初的一般产品是衣服、玩具这样的低端产品,但近几年也开始生产智能手机等高端产品。在1993–2013年这20年间,中国的加工产品出口额增加了20倍,达到8600亿美元,一般产品出口额增加了25倍,高达10600亿美元。

  但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指出,这种增长模式存在几个问题。第1,由于生产要素市场不正常,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被人为拔高。被人为压低的地价、实际利率、实际汇率、以及燃料和电力的控制价格、没有严格实施的环境法都扭曲了生产要素市场,中国国民被迫负担了许多额外费用。例如,由于空气污染,国民的平均寿命大幅缩短,公害产业污染了国土,排放了致癌有害物质。

  第2,为了把人民币维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中国购买了高达数万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由于投资美国国债,归还民间部门和社会的利益远远少于通过向中国农村教育投资、或给非出口部门带来好处,以此调整经济缺陷所能得到的利益。进而外汇储备还使货币供给增加。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回收流动货币,向一般银行强制分摊央行票据,使各银行储备金过剩。这是在压迫银行收益,干预信贷分配,并导致大多数劳动者就业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融资。因此,中国的战略造成了资源分配效率极低。

  第3,由于人为的人民币贬值,发生了资源从中国的消费者向生产者转移的扭曲现象。人民币贬值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支付更贵的进口价格,而生产者的出口价格降低。

  第4,由于中国的供给能力非常大,所以外国有可能不能持续吸收中国的出口。为此,扩大内需,让中国劳动者能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上述理由,我对于理解中国出口的决定因素,如何使中国的贸易实现平衡非常感兴趣。

——在调查中国贸易时,您使用了什么数据和方法?遇到了什么问题?

  调查主要使用中国国内的投入要素生产的一般产品出口。由于产品的附加值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国内创造的,所以人民币汇率成为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中国的制定政策者认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利润率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会急剧下降。

  我在RIETI工作论文(DP)中通过调查地毯、服装、纺织品、家具、编织品、皮革、毛线,验证了决定中国出口的因素。包括上述产品在内,使用了中国向30个国家出口的跟踪数据,利用各出口对象国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出口对象国的收入、以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17个主要国家与各出口对象国之间的汇率的加权平均来解释出口。为了控制向第三国出口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带来的影响,纳入了最后的变量。进而为了控制供给方的因素,还纳入了制造业中中国的资本存量。

  调查的结果显示出,人民币一升值,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就大幅度减少。而且还发现,外国的收入增加、竞争对手国货币升值、中国的资本存量增加都会促进中国的出口增加。以上调查结果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利润率很低这一主张相一致。并且还表明,在低端产品出口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价格竞争。

  另一方面,调查中国加工品出口是非常困难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大部分附加值主要是由韩国、台湾等东亚各经济体生产的零部件产生的。因此,加工品的价格竞争力受到整个地区汇率的影响。

  我在多篇工作论文中构建了加工品出口的附加值汇率。例如,在将于近期公布的工作论文中,使用了关于中国向主要出口对象24国出口的加工品数据。为了计算供应链各国的汇率,我计算了中国和主要供应链9国的加工品出口附加值。主要9国按照贡献度依次为:韩国、台湾、日本、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德国、菲律宾。我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供应链各国和出口对象24国各两国之间的实际汇率统一汇率(IREER)作为自变量,并把出口对象国的收入和中国海外直接投资(FDI)存量也作为自变量加入。加入中国FDI存量是因为在出口加工品的生产中,外资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出,供应链整体的汇率对加工品出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接下来的检验中使用了从中国向全世界出口加工品的总额作为附属变量,而自变量使用了中国以外的各国GDP、中国的FDI存量、以及把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与供应链9国的REER分别用各国附加值占加工品出口的比例加权计算的数值。这个变量称为统一汇率。这个结果也显示出,供应链整体的汇率和出口对象国的收入给加工品出口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其他工作论文中,我把中国的加工品出口分成2类,第1类是附加值基本上全部由进口零部件产生,第2类是由进口零部件和中国国内的零部件共同产生附加值。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第1类只受供应链各国汇率的影响,而第2类受供应链各国汇率和中国汇率两方的影响。

图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供应链各国加权平均REER、统一两个汇率的REER(IREER)
图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供应链各国加权平均REER、统一两个汇率的REER(IREER)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结算银行、中国通关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的数据计算

  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的低端产品出口减少。由于台湾、韩国等供应链各国的货币贬值产生的相互抵消效应,加工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基本上没有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的一般贸易从2007年超过1000亿美元的盈余,到2013年跌落为赤字,而加工贸易的盈余却从2007年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2012–2013年的近4000亿美元。虽然低端产品的出口对人民币升值非常敏感,但海外采购率高的加工品出口不受太大影响。

——您对中美两国贸易有什么发现?

  中国对东亚供应链各国的贸易一直是赤字,对美国贸易则是盈余。图2显示了中国对美出口和美国对华出口的情况。如图所示,中国对美出口的所有产品都在急剧增加,遥遥领先于美国对华出口。其结果是美国对华贸易赤字不断增加,2013年相当于对其他所有国家贸易赤字的总和。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与中国之外的各国之间基本上恢复了贸易平衡,唯独对华贸易的不平衡却不断扩大。2013年美国对华出口总额为1200亿美元,对其他各国的出口总额达15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尽管美国对华出口额只有对其他各国出口总额的12分之1,却产生了等同于对其他所有国家贸易总和的赤字。

  我在执笔将于近期公布的工作论文时,调查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和对供应链各国的汇率,会给中国对美出口带来什么影响。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对于中国对美出口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为了控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涨,2013年时积累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如图所示,为维持巨大的贸易不平衡发挥了作用。

  图2显示出,中国对美出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非正常的。在前述工作论文中,我调查了中国对美出口是否出乎意料。经济学家使用重力模型解释双边贸易的流程,按照传统重力模型的假定,双边贸易与两国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模型除了GDP和距离,还包括贸易对象国是否使用同一语言等影响贸易成本的因素。

图2:美国对华出口额与中国对美出口额
图2:美国对华出口额与中国对美出口额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

  图3显示了2012年中国出口的预测额和实际额,在此图中,位于对角线上方的数值表示出口高于预测,位于对角线下方的数值表示出口低于预测。数值与对角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高于或低于预测的程度。在此图中,2012年中国对美出口额的预测值为2090亿美元,实际达到395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对美出口额几乎达到预测的2倍,实际额与预测额相差1860亿美元。另外,图3还显示出,2012年中国向韩国、台湾、日本、新加坡的实际出口远远低于预测,实际额与预测额的差异分别为韩国1070亿美元、台湾830亿美元、日本810亿美元、新加坡220亿美元。实际出口额与预测额比例为韩国42%、台湾32%、日本69%、新加坡52%。前述工作论文的研究结果更清楚地证明,2012年中国向韩国和台湾的出口出现异常的巨大负值。从2007年以后,中国对美出口每年都超过预测1400亿–1900亿美元,而向韩国、台湾及日本的出口都比预测少500亿美元以上。

图3:2012年中国向30个国家的出口(实际额与预测额)
图3:2012年中国向30个国家的出口(实际额与预测额)
注:出口预测额使用重力模型对1988–2012年主要出口31国之间的贸易进行了测算。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CEPII-CHELEM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

——从本研究可以得出什么政策意义呢?

  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为了把人民币维持在有竞争力的水平而积累外汇储备不是出色的投资战略,通过冲销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吸收流动性的政策将导致低效资源分配",我认为这个看法非常正确,亚洲是时候应该摆脱过去曾经见效的出口拉动型增长战略了。

  问题在于亚洲各国在本国内制定了各自的汇率战略,但各国的许多出口产品都是在超越国境的生产网络中生产的,2013年向中国提供零部件最多的经济体是台湾和韩国。在2005–2013年期间,这两个经济体的经常盈余总额分别占GDP的大约9%和大约3%。但是在此期间台湾的REER下跌,韩国的REER上升率还不到5%。台湾和韩国都为了抑制货币升值而积累外汇储备。其后在2014年,由于韩元升值人民币贬值,东亚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对欧美各国继续保持高额盈余。

  中国等贸易盈余国家的央行下调了外汇储备积累率,以便进行协调。如果按照市场原理,加工贸易盈余和经常收支盈余可以使东亚各国的货币对出口对象国家的货币全面升值,甚至使加工贸易实现平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东亚各国之间围绕向第三国出口的竞争也会得到缓和。东亚各国通过相互协调上调货币,就可以维持地区内的汇率稳定,生产网络内的零部件流程也将变得顺畅。而且可以改善由于冲销干预外汇储备给国内流动性带来影响而发生的低效资源分配。进而还可以提高国民的购买力,使终端产品流向亚洲。2012年消费品占进口额的比例,欧元区为20%,美国为22%,与此相比,中国、韩国、台湾都还不到10%,因此可以期待产生更大的效果。

2014年11月27日

2014年11月27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