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TI电子信息 No.11(2003年10月)

日本及全球的农业问题

  新一轮WTO关于农业领域的磋商进展艰难,日本的农业问题依旧处于迷惘状态。日本究竟存在哪些农业问题?诱发全球农业问题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为此,我们编辑部采访了山下一仁高级研究员,请看摘编后的部分谈话内容。

日本战后的农业改革

  日本战败后,联合国军总司令部(GHQ)在日本实行占领政策,其中一项重大举措就是农田私有化,这一措施形成了当今日本农业的雏形。日本战后粮食供给严重不足,为了防止食品价格暴涨,一直持续执行战前1942年制定的“粮食管理法”,以低价强制收购农产品然后进行再分配。一般情况下,压低价格会降低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田私有化(激发了农户强烈的生产积极性)和日本实行资源向煤炭等行业倾斜的政策(带来了化肥的增产),粮食依然实现了增产。

高米价政策阻碍了农户扩大规模

  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带来的一个弊端是单一农户经营规模的萎缩。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日本于1962年颁布了“农业基本法”。现实中采用了以提高米价来增加农户利润的方式,这虽然在扩大日本制造业的市场规模方面发挥了极其有效的作用,但却使得原本应该退出农业的第二类兼职农户(指那些拥有大量非农业收入的农户)并没有退出,规模扩大的构想也没有得到实现。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粮食价格(不仅是大米,但大米最具代表性)的国内外差进一步拉大,这样,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自由贸易区等磋商中,日本的农业问题逐渐明显。

日本的食品自给程度和关税

  日本农业保护结构呈富士山状,即仅对大米采取相当高的保护措施,而对其他农作物的补贴力度不够。结果是大米完全实现自给,而其他作物只能大量依赖进口,小麦的进口率达90%。日本整体食品自给率仅为40%,这在发达国家中是罕见的。

  日本农产品整体平均税率只有12%左右,而欧盟国家的关税普遍很高,小麦、大麦、黄油、肉类都在100%~200%之间。美国虽然主张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实际上很多农作物也处于弱势,较具竞争力的是谷物、大豆类产品。尽管在乌拉圭回合上,美国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提案,但美国的奶制品行业和制糖行业认为美国只是说说而已,不会坚持到最后,因为连他们自己都很难做到。

  日本60%的食品要依赖于进口,却被认为是农业保护程度最高的国家,这种误解源于日本一味地对大米进行富士山状的极端保护。富士山的确很美,但这种保护政策却有其弊端,因为偏重于某一特定农产品的保护会加剧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全球的农业问题

  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的生产对象是自然界,所以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使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可以说,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大陆农业是通过争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无法再生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但是,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能否持续下去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贸易自由化的环境下,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成本较低而得以存活,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遭到放逐。迄今为止,粮食产量实现了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这主要依赖于技术开发,以次提高单位产量。但是,粮食产量的增幅已经达到极点,并开始萎缩。抛开短期的农业磋商问题不谈,如何看待未来的全球食品安全保障?这是人类应该面临的严肃问题。我并非全盘否定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果用经济语言来表述,两国的问题是如何将其具有的外部负效应转化为内部效应。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的难点在于,不可以存在单纯的想法,认为仅仅通过贸易自由化,就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取得皆大欢喜的结局。

(撰稿:李琳)

相关文章

采访的全部内容

2003年11月18日登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