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论文

亚洲经济一体化和新的世界性经常收支不均衡的解决

作者 吉富 胜 研究所所长、刘利刚 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吉富 胜 研究所所长)
发表日期/编号 2005年5月   No.1
下载/链接

概要

  目前新的世界性经常收支不均衡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美国庞大的经常收支赤字(2004年占GDP的比例为5.5%),另一方面表现在东亚新兴经济体(韩国、台湾、东盟5国、中国)的经常收支盈余和庞大的外汇储备。美国出现巨额经常收支赤字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国内的民间储蓄比设备投资等要少,财政赤字也过于庞大,即所谓的I(投资)-S(储蓄)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东亚新兴经济体在I-S平衡关系中出现储蓄过多,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固定投资占GDP的比例降低了。不过,这些盈余总额,只不过相当于美国对世界赤字比例的1/4。因此,唯有美国自身恢复I-S的平衡关系,即消除财政赤字,增加家庭部分的储蓄,才是解决目前的世界性不均衡问题的关键。
  问题在于,如果不考虑这种I-S的平衡关系,美国的巨额对外赤字光凭海外民间资本的流入将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调配,美元将不得不贬值。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内的货币调整将强制性地发生作用。
  那么,美元贬值到什么程度,美国的对外赤字才能得到调整呢?我们可以分两个要素进行分析。第一,美元贬值对减少美国经常收支赤字的量的效果。第二,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究竟占GDP的百分之几才有维持的可能性。
  关于前者的美元贬值效应的平均的结论是,美国经常收支占GDP的比例要降低1%,美元就必须贬值约10%。关于后者的可维持的赤字规模,认为要占GDP的2%多。因此,要将目前美国经常收支赤字对GDP的5.5%的比例降低至2.5%左右,美元就必须贬值大约3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贬值率。
  那么,在这一美元贬值的"操作假设"下,东亚的货币调整应该怎样进行呢?2002年后,美国庞大的经常收支赤字通过海外民间资本进行资金调配的规模变得过分巨大。缺口部分通过东亚各国货币当局介入外汇市场积累外汇储备,向美国财务证券投资来补充。这种介入同时也防止了东亚各国的货币对美元的急剧升值。但如果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如果继续累积,因有可能加快通货膨胀以及增加"冲销干预政策"(Sterilizing Policy,又称"不胎化政策",即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债券吸收因外汇储备增加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以防止国内通货量与信用增大的政策)成本的增大而接近极限。
  假如存在这种极限的话,东亚货币应在整体上有对美元汇率升值30%的准备。那么,东亚经济是否能够经受住如此大的汇率上升呢?答案是:YES。
  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全体正在形成一个以结合紧密而发达的生产工序的价值链(Value Chain)网络为基础的"世界工厂"。因而,东亚各国都期待相互间的货币汇率稳定。因为在世界工厂细分割的生产板块(Block)和企业之间的贸易活动中,与之相伴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越小,越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越会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为此,就有必要将东亚地区所有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律提升30%。这一政策具有两个意义。其一,东亚地区所有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同时提高30%的话,东亚地区货币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变,所以上述的"世界工厂"将继续顺利运行。其二,东亚区域内的贸易比例已经达到52%(2003年),并将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将进一步加强这一趋势。因此,即便东亚各国的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30%,其中一半以上会因区域内贸易而相互抵销,实际上(effective)将只升值大约15%。这种程度的货币升值,对于宏观基础(fundamentals)牢固的东亚经济来说,还是能经受得起的。也就是说,这种"协调性的"(concerted)汇率调整,对于逐步消除新的世界性不均衡、维持和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这需要能抵消货币升值导致的经济萧条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政策。而且,如果能借此机会使东亚经济转换为内向型经济结构,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