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陷阱 前言

封面
作者 小林庆一郎、加藤创太 著
链接 日本经济的陷阱

内容

本书的主旨

  对于日本来说,九十年代被称为"丧失了的十年"。

  这期间,企业在围绕着经营判断问题上、政府在围绕着经济政策问题上都只是反复地进行了尝试性的决策。而且,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政府及企业依然没有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

  九十年代的日本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必须做些什么?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的出发点。本书中的理论性分析、规范化建议都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设立的。

  有关细致的理论性内容,容我们将其放在书中的主要章节处加以叙述。从更为抽象化的层面来看,之所以说九十年代对于日本经济是"丧失了的十年",其理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换而言之,所谓"丧失了"九十年代就是因为日本的政府、银行、企业以及研究机关在面对经济环境出现的急剧变化时,没有能够在结构方面、思想方面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各机关的成员被禁锢在原有的组织系统范围之内,不能够超越各自自身的壁垒和界限对经济全盘进行总体设计。而且在这一时期里,在急剧变化着的经济环境与政策当局、经济学家等的思维框架之间;以及在经济环境与政府、企业等组织之间出现的巨大鸿沟在不断地扩大。

  例如,这些年以来围绕着经济政策的争论都已经还原为诸如"需求方论对供给方论",或者是"凯因斯政策论者对结构改革论者"这样一种单纯的二元论图式。丝毫未见为弥补两者之间的鸿沟而进行的努力。

  另外,整个九十年代,在围绕着经济政策的问题上,专家和一般消费者(有权人)之间、或者是专家和专家之间在沟通上的裂痕呈明显化趋势。—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有权人对于经济政策的关心程度急速升温。与此相反的是经济专家执著的前瞻性分析、实施经济政策时的理论根据,都因为对国民负有说明义务的政策当局的工作懈怠而未能充分地传达到有权人处。这是因为专业术语以及理论本身的难以理解成了横卧在经济专家和有权人之间的一道壁垒。取而代之的却是使一些虽然朗朗上口,但在理论方面、实际论证方面存在有诸多疑点的分析·评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其结果是有权人对政治·行政的不信任现象日益高涨。正如在向住宅金融专门会社投入资金时出现的政治混乱现象所代表的那样,虽然花费了时间,但却是劳而无获,政策上的应对手段沦为了后手。

  另一方面,在整个这一时期里,针对出现的现有制度·组织的急剧变化,自始至终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横跨在制度·组织中间的鸿沟阻碍了必须采纳的根本性对策的立案和实施。

  第一条鸿沟的排除—摆脱毫无作用的二元论

  针对开头部分的提问我们的回答是,基于此,我们的目标就是填埋这一系列的鸿沟。

  例如,作为填埋"需求方论"与"供给方论"这一道二元论鸿沟的方法,我们在本书中提出了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政策方案,称作"第三条道路"。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作为短期性对症疗法的凯因斯政策为什么没有能够使日本经济摆脱低迷的状况呢?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为止需求方论者的大多数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而另一个方面,供给方的放宽限制、企业重组等改革为什么能够带来需求扩张?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供给方论者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说明。

  由于将需求方论和供给方论联系起来的设想,才使我们确认的日本经济低迷的最主要原因"借贷对照表误区"得以显现。这就是说,由于排除了由需求方设置的持续性、结构性"借贷对照表误区",才使得需求方的持续扩张成为可能。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本书所作的分析是一个填埋原来的"需求方对供给方"这种毫无作用的二元论鸿沟的论述,而且也是一个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经营学等各个领域的论述。

  第二条鸿沟的排除—依靠简明的阐述排除沟通裂痕

  另外,本书特别注重的是上面谈到的排除沟通裂痕,以及履行贯穿于此项工作始终的阐述责任(义务)。

  不用说日本是一个民主主义的国家。因此,政府在实施经济政策时对国民负有说明的责任。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允许尽选择那些只是表面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政策。包括最新的经济理论在内,在对有可能做出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的基础上,使用连不熟悉经济学的人也能明白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理论向国民解释其内容。这才是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应该具有的形象。

  本书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提案的大多数都是立足于经济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产物。为了使一般读者也能够一读就懂,书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解说明。对于一些在阅读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相关知识均以专栏的形式作了集中表述。为了使各个章节的主旨、逻辑明确化,在各个章节中将本章的中心〈问题〉及其〈解答(归纳)〉进行了集中安排。因此,一般读者在通读了本书之后,就能够对当前日本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同时在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也能够掌握一些必要的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三条鸿沟的排除—从制度·组织的限制中得以解放

  最后须说明的一点是,本书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撰写而成的,与我们现在所属的经济产业省、或者是日本政府毫无关系。

  在现实中经济政策的实际业务这一问题上,我们几乎是半日常似地为存在于制度·组织中的壁垒、以及它与现实经济之间产生的鸿沟而感到深深的苦恼。正因为这些壁垒和鸿沟的存在而常常迫使决策者在政策方面做出妥协。决定要公开发表本书的当时,我们定立的创作目标是,无视一切制度上·组织上的限制,着眼于参与经济政策整体形象的讨论。并且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开出一张我们认为是当前最为必要的处方。因此,毋庸置疑,有关本书内容上的责任,将全部由我们作者个人承担。

本书的阅读方法

  如上所述,为了使缺乏经济学知识的一般读者也能简单地读懂,本书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

  首先,在各个章节的开头部分设置了作为分析对象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所作的回答均被作为〈解答〉安排在各个章节的末尾部分。对于没有时间的读者来说,只要阅读了各个章节的〈问题〉及其〈解答〉,恐怕就能够对现在日本经济的问题点和它的理论背景有一个大致上的了解。另外,还有一种可行的阅读方法:最初时只是阅读各个章节的〈问题〉和〈解答(归纳)〉部分,然后再把那些感兴趣的部分(章节)进一步反复熟读。

  对于那些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的有关经济学·经营学方面的知识,文章中都尽可能细致地作了分解说明。对其中的遗漏之处又都以专栏的形式进行了简洁的归纳。考虑到经济学专家的使用方便,特将有关书中阐述内容的数字化、理论化说明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在本书的卷末处。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或许会令人嫌弃它的"厚重"。但是,从仅以本书一册就能够对当今日本经济的问题点有一个了解;就能够让一般读者毫不费力地掌握解答这些问题所必需的经济学·经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一角度来看,读者能够从我们作者的良苦用心中得到的收益还是很大的。

各个章节的构成

  本书的构成如下所示。

  在第1章里,围绕着"丧失了的十年"这一话题,以实例·指标的方式,简单地回顾了日本经济的运动轨迹。同时,概括地回顾了当时启用的经济政策及其理论根据。

  在第2章里,就有关经济政策问题、及其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根据和效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纠正那些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而实际上是谬误的看法。在这一章中,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和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改革论这样两种政策思想,以及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缺点和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第3章和第4章里进行了理论性、实际论证性的分析。

  首先在第3章里,对于有关泡沫经济崩溃以后陷入需求紧缩困境的日本经济结构状况作了一个概略的观察。这方面的中心课题是搞清楚它的结构关系,看一看一直被认为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的呆坏帐问题是如何引起了属于宏观经济学的需求紧缩问题的。

  接着在第4章里,把焦点集中到以下两点上,其一是尽管走出了泡沫经济崩溃以后经济低迷的阴影,但是恢复的过程为什么如此迟缓;其二是为什么凯因斯式的景气刺激政策没有能够发挥持续性效果。更具体地说,就是从理论上揭示了"呆坏帐处理"的"拖延"使日本经济陷入"借贷对照表误区"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另外,还对于陷入"借贷对照表误区"的日本经济中发生的产业组织结构劣化、萎缩(紊乱无序)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性·实际论证性的揭示。

  第5章以后为政策方面的提议和对于将来的预测。

  首先,在第5章里,基于前几章的分析,开出了一张使日本经济摆脱"借贷对照表误区"的束缚,实现持续恢复所必需的处方。

  在第6章里,对于日本经济的将来提出了四种设想。其中罗列了政府可以采纳的经济战略;揭示了存在于内部的风险程度;并对于采用各种不同战略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在第7章里,对以上的诸多观点进行了简单的归纳,谈到了今后的经济理念·制度应该具有的态势。
  正如已经谈到过的那样,本书在尽可能地使每一章节独立成篇·便于阅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须补充说明的是,如果有些读者打算首先阅读本书的后半部分章节的话,建议你最好在此之前把本书前半部分章节中的〈问题〉和〈解答〉先行阅读,这样做能够帮助你进一步加深对于书中出现的理论性·实际论证性分析以及规范化建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