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心理健康给企业业绩带来影响

山本勋
教职研究员

黑田祥子
早稻田大学

  随着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加,现在员工心理健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国会正在审议把精神压力检查义务化等加强企业对策的劳动安全卫生法修正案。

  最近,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也公布了有关心理健康的报告书,虽然其中提倡不仅医学领域,还需要包含社会科学领域在内的广泛研究,但是把工作和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依然没有进展。受此影响,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源于个人原因的看法仍然根深蒂固,从企业经营的观点来考虑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为数不多。

  但是,员工心理健康的恶化,可能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以下,笔者等根据迄今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来讨论企业应怎样面对这样的问题。

◆◆◆

  笔者等在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研究课题中,对企业以及在企业工作的员工进行了跟踪调查。下图以400家企业的数据为基础,显示了从2004年到2007年,因心理不舒服而连续1个月以上长期休假的正式员工比例上升的企业群与其他企业群相比,营业额利润率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图: 心理健康的恶化与利润率的变化
图: 心理健康的恶化与利润率的变化
(注)与3年前的差距、百分比

  在2007年时点,无论是停职员工比例上升的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利润率的变化基本上没有差距。但是从2008年以后,受雷曼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的影响,虽然所有企业的业绩都开始恶化,但越是停职员工多的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也越大。也就是说,心理健康问题员工的增加,虽然在短时间内没有立刻显示出影响,但随着时间增加,利润率明显下降,即使在统计上纳入企业的规模、技术力·潜在增长力等企业固有要素,也能看到这种倾向。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停职的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平均不到1%,虽然数字很低,但为什么停职员工比例的上升会使企业业绩恶化呢?其中的1个解释为,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停职的员工比例随时间经过的变化,不仅成为该员工本人,还可能成为整个企业全体员工的平均心理健康变化的代理指标。

  如果员工的心理健康恶化,工作效率就会下降,继而缺勤、迟到、早退也会增加,最终达到停职,经历这些阶段是很普遍的。在工作中的效率下降被称为"出勤主义(presenteeism)",缺勤、迟到、早退、停职被称为"旷工主义(absenteeism)",先行研究进行了试算后指出,企业如果有这样的员工,就要负担不小的经济费用。

  因此,在停职员工增加的职场或企业,不仅是其本人,对持续工作的其他员工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出勤主义或旷工主义使企业业绩恶化。事实上,使用员工跟踪调查的数据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在因心理健康问题停职人数有增加倾向的企业工作的员工,其自身的心理健康随着时间的增长也会出现恶化的倾向。

  也就是说,可以推测,在造成员工心理健康恶化的原因中,职场或企业也存在着某些因素。这样的因素不仅使停职者,也使其他员工的心理健康恶化,造成企业的生产率下降。

  那么,在工作中什么因素会使员工的心理健康恶化呢?根据笔者等的验证,劳动时间、特别是不支付加班费的长时间加班、工作上的裁量权小、负责业务内容不明确、很难按时下班的职场风气等,都容易对心理健康的恶化产生影响。而且,与其他大部分疾病一样,发病与遗传等个人因素有关。但即使把个人固有的因素纳入统计,也没有改变职场或企业因素产生的影响。

◆◆◆

  这些结果显示出,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停职员工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与职场环境和工作方式相关的全体员工的问题。

  根据笔者等的研究,在日本企业可以看到部分劳动时间存在低效延长的倾向。为了改正低效工作方式,想方设法改变职场管理和职场风气,减少无酬加班,即可以提高效率,同时还可以防止全体员工的心理健康恶化,从而加倍改善企业业绩。

  虽然现在围绕引进自主劳动时间制度的讨论很活跃,但根据笔者等的研究,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在日本越是不适用现行劳动时间限制规定的劳动者,劳动时间就越短。相反,在经济衰退时期,工作都集中在不适用劳动时间限制规定的无酬加班的劳动者身上,很容易发生长时间劳动。这样的倾向在交涉力弱的劳动者身上尤其显著。因此,如果太过扩大不适用劳动时间限制规定的范围,反而会造成长时间劳动,使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的劳动者增多。因此,制度改革应设定成为改革对象的劳动者范围,慎重对待。

◆◆◆

  迄今为止大部分日本企业都按照日本的雇用惯习实施人才投资,企图在投资之后花长时间回收投资。从防止人才投资不能回收这一点来说,即使造成员工的心理健康恶化,也不立即中止合同,而是在企业内部以停职处理,等待员工康复,企业这样的应对是合理的。并且对该员工来说,可以在就业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疗养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要认识到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停职的员工的存在,会成为该企业全体员工心理健康的代理指标,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员工的心理健康有可能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所以不仅要通过医疗系统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社会性的应对,还要求企业作为经营课题去对待。

  在日本以正式员工为中心,劳动时间和雇用期限都比其他国家长,这种倾向使员工的心理健康比较容易受工作方式、企业及职场的影响。

  近年来,为实现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在各个层面采取各种方法的企业和职场也在不断增加。以往许多企业都认为心理健康对策与工作生活平衡性质不同。但是与工作生活平衡相对立的概念—工作生活磨擦有可能导致员工心理健康恶化。也就是说,改善工作方式并不只是实现工作生活平衡,还可以防止心理健康恶化,认识到这一点事非常重要的。

  立足于经济学视点的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还很少,本文介绍的研究也还处于发展阶段。今后需要有效利用医学、社会学、经营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在与这些领域进行融合的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积极运用企业和员工数据开展研究,公布研究成果。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4年6月13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4年12月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