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预期假说”的下一个课题

小林庆一郎
研究项目主任、教职研究员

  本文离开通货紧缩及“预期”的政策争论,关注学术问题。运用物理学和类比方法考察经济学如何思考预期的形成,论述今后的可能性。众所周知,经济学仿照物理学发展了自身理论。

◆◆◆

  物理学和经济学都在20世纪经历了革命性变化。物理学在20世纪初诞生了量子力学,经济学在20世纪后半期形成了基于合理期待假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学术框架的变化具有共同点,即一直从“外部”观察对象事物的系统变成了从“内部”观察。

  在物理学界,19世纪发展起来的分析力学(牛顿力学)和20世纪初期出现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合称古典物理学,量子力学则是与古典物理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观察者从‘外部’观察事物的物理系统”是古典物理学,“观察者在‘内部’观察事物的物理系统”是量子力学。

  古典物理学由于观察者置身于系统之外,所以对物理系统不产生影响。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观察者处于观察对象的物理系统之“中”。能够正确描述这一事实的理论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认为,由于观察者存在于物理系统之中,所以观察行为对观察对象的物理系统产生了影响。这就是造成不可思议的量子力学现象的原因(这是重视观察问题的一个解释)。

  在经济学的世界,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可以归纳为一类,而1970年代以后兴起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以前大不相同。

  截至凯恩斯经济学,观察者(经济学家)都置身于经济系统之“外”,假设自己与经济系统之“中”的人们(市场的居民)不处于一个层面。市场的居民“不观察也不了解自己居住的经济系统的全貌”,只是单纯地对政府的政策做出反应。

  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处于经济系统之‘中’的市场居民才是观察者”,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Jr.)指出,市场居民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肯定观察和了解了经济系统的全貌。

  卢卡斯在1976年的论文中做了如下论述,对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政府一旦改变政策,处于经济系统之中的个人(观察者)对经济整体的预期就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对政策的反应。结果,他们的集合体、即整个经济系统的反应也随之改变,导致政策效果小于政府原来的意图。这个“卢卡斯批判”与主张“观察者处于物理系统之‘中’,因此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的量子力学理论框架属于同一类型。

◆◆◆

  在现代经济学中,观察者是处于经济系统之中的人们,因此人们的预期形成具有下述递归性(Recursive)结构。

  政府按照“市场如何反应”这一预期(预期G)实施政策。而市场参与者则按照“政府将实施什么政策”这一预期(预期M)对政府做出反应。由于市场的反应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预期(预期M),所以政府对“市场如何反应”的预期(预期G)取决于预期M。另一方面,政府决策取决于政府的预期(预期G),所以“政府将实施什么政策”这一市场预期(预期M)取决于预期G。

  也就是说,预期M取决于预期G,而预期G又取决于预期M,实际上人们的预期M(通过政府预期)取决于预期M本身。这种“预期取决于自己本身”的性质称为递归性。

  “递归性”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研究人员非常重视这个概念。纽约大学的拉斯·杨奎斯特(Lars Ljungqvist)教授和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教授合著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教科书名为《递归宏观经济理论》,也表明了递归性的重要。

  “人们的预期取决于人们的预期本身”这一递归性是经济系统的本质,然而当事物具有递归性时,通常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情况,也无法进行有意义的政策分析。鉴于此,经济学家在理论框架中加入了非常强有力的假设(合理预期假说):“人们完全合理地进行预测,预期的基本形态从最初就已经完成,而且不随时间变化”。

  假设了合理预期,预期就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缜密地进行政策分析。不过,在现实的经济系统中,预期虽然具有递归性,却未必合理。合理预期只是递归性预期的极为特殊的一例,并非现实。

  为了让合理期待假说接近现实,迄今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更改。用关键词举例来说,有太阳黑子理论、高层次预期与全球博弈、选择模型的稳健性理论等。但是无论怎样更改,都与合理预期假说的结果大同小异,因此进行政策分析时使用合理预期假说一直是主流。

◆◆◆

  与量子力学相比,现在的经济学似乎欠缺某种重要的性质,即观察者(人)与观察对象(市场)的直接相互作用。

  量子力学的根本性质是海森堡(Heisenberg)的不确定性原理。所谓量子力学观测,就是观测者用光子(光的粒子)撞击观测对象,然后使用观测装置捕捉反弹回来的光子。被光子撞击的对象的位置和运动量当然会发生变化,所以通过观测行为无法同时确定该对象的位置和运动量,这就是不确定性理论。

  另一方面,在经济学的竞争市场理论中,观察者(人)和观察对象(市场)之间不存在量子力学观察时的直接相互作用。“企业和人都以市场价格为前提条件来决定自己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是竞争市场的假设,在这里“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可能性被事先排除。“以价格为前提条件决定数量”这一经济学的大前提作为截断观测者和观测对象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的思考框架发挥作用。

  “企业和人都以市场价格为前提条件决定数量”是理论上的假设,在现实经济中当然并非如此。要想真正理解现实中的预期形成机制,引导预期摆脱通货紧缩,或许需要找到经济学版的“不确定性原理”。

  为此或许需要脱离“人们以价格为前提条件决定数量”这个大前提,创建“人们决定价格和数量的概率分布”的新经济学。但这是个负担沉重的课题,不能只靠当代的学者,还必须有下一代探索者的共同努力。

※本中文稿由RIETI翻译

2017年2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

2017年3月17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