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可以延年益寿吗?可以削减医药费吗?

关泽洋一
高级研究员

  对于日本的许多职场来说,体检是一年一度的一件大事。为员工安排体检是企业的法律义务,对于员工来说,不接受体检虽然不会受到处罚,但接受体检是职责。提高员工接受体检率也是企业经营是否健康的一个评估标准。

  体检的好处是当然的,不言而喻。然而实际上怎么样呢?下面笔者想汇报一下查阅各种文献的结果。

1、体检的证据

  体检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看法或许因人而异,但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是延年益寿。首先从结论上说,这种看法是缺乏证据的。

  在验证服药和体检等各种医疗行为的证据时,最精确的评估方法是随机化比较试验,把多个随机化比较试验的结果统一起来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被认为是医疗领域最可靠的证据(注1),推进循证医疗的国际NGO"考科蓝协作组织(Cochrane Collaboration)"正在开展荟萃分析(注2),被称为"Cochrane review(考科蓝评估)"。这里所说的体检是指以没有症状的人为对象,寻找健康风险因素的检查。

  据"Cochrane review"指出,对原本没有症状的人进行体检并没有减少总死亡率的效果,也没有减少因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的效果。此次"Cochrane review"规模很大,对死亡率进行了9个随机化比较试验,对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进行了8个随机化比较试验。不过,对于此次"Cochrane review"也有批评意见,指出作为样板的随机化比较试验大部分是1980年以前实施的案例,并没有反映出后来医疗的发展,尤其是高血脂症治疗药他汀的出现,所以存在问题(注3)。

  2014年公布了新的随机化比较试验结果(注4)。这次以预防缺血性心脏病为目的的研究,被称为Inter99,是在丹麦进行的。59616人被分为11629人的干预群和47987人的调整群,只向干预群寄送体检通知,对愿意接受的人进行了体检,进而对生活习惯不健康的人提出了戒烟、减肥和体育锻炼的建议,如有必要还介绍了医院。经过10年跟进调查,结果发现在干预群和调整群之间,缺血性心脏病和脑中风的发生率及总死亡率都没有出现非偶然性差异,这一结果对利用体检指导改善生活习惯的做法是否有效提出了质疑。

  从上述结果来看,体检可以延年益寿是没有根据的。

2、为什么没有找到证据?

  体检为什么没能显示出明确的效果呢?第一个原因是接受体检者的年龄层范围很广,主要对象是死亡或重病风险较小的人。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有体检制度,但未必人人接受体检。比如前述Inter99,在接到体检通知的人中,实际接受体检的人只占52.4%,后述英国接受体检的人只占30%(注5)。

  第三个原因是即使在体检时发现了问题,也很难与改善生活习惯等预防对策结合起来。容易引发重病的四个生活习惯有吸烟、过度饮酒、饮食习惯和缺少运动。有研究指出,改善这些问题的许多建议都得不到顺利执行(注6、注7)。我想基本上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实际上知道问题所在,却改不了习惯。

  第四个原因是假设通过体检发现了问题,需要接受医院的治疗,也不会所有的人都去治疗。后述英国的体检,在检查出患心脏病的风险很高的人中,实际上接受了高血脂症药物治疗的人只有19%(注5)。

  第五个原因是对体检时容易发现的高血压或高血脂症进行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例如使用他汀治疗高血脂症,"Cochrane review"的结果显示,使用他汀治疗总死亡率减少了14个百分点,脑中风减少了22个百分点(注8)。年龄小的人原本总死亡率和重病发生率就低,所以即便使用药物治疗减少了这些疾病的比例,从统计学上来看应该说是有效果的,但是没有种牛痘消灭天花那样的戏剧性效果。

  如果以上几种原因发生作用,那么即使在理论上体检具有延年益寿、预防心脏病和脑中风的效果,但在随机化试验中,如果试验样本不够多,恐怕就很难在统计学上出现非偶然性结果。

3、在英国发生的争论

  在循证医疗发源地的英国,尽管随机化试验没有找到明确的证据,仍然从2009年开始重新实施了体检。在2009年开始实施的体检制度下,为了预防心脏病,对以往没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的40—74岁的人每五年实施一次体检,帮助患病风险高的人改变习惯、治疗疾病(注5)。

  英国的体检制度引发了争论,有人认为以前述"Cochrane review"为证据向体检投入医疗资源是浪费(注9—12)。而对立方以药物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症有效果为由,主张体检很有意义(注3、13、14)。

  现在围绕英国体检制度的争论恐怕很难达成结论,使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加以分析的结果,虽然在统计上有非偶然性效果,但是在医学上只有非常平缓的(clinically mild)效果(注15)。这个分析不是随机化比较试验,所以存在局限性。不过既然已经开始全面实施制度,就很难再进行随机化比较试验。

4、体检与医药费

  从以上考察来看,体检没有证明其效果的证据,所以为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取消体检制度或许也是一个方法。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姑且不论效果问题,假如一旦取消了体检制度,医药费有可能不减反增。有个假说认为,取消体检制度的结果,人们将放任疾病直到病情加重,其结果需要花费高额医药费。另外一种意见认为,为了保持健康,很多人非常重视接受体检,即使取消了法律上的体检制度,自发接受体检的人也可能增多,医药费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取消体检,人们就少有机会检查高血压等疾病,去医院看病的人减少,医药费也许就会减少。

  首先从结论上说,与不清楚体检效果一样,取消体检对医药费的影响也不甚清楚。

  在日本的以中年劳动者为对象的研究中,频繁接受体检的人花费的医药费少于接受体检次数少的人(注16)。另一方面,对1988年扩充体检制度前后的医药费进行比较的研究显示,扩充体检制度后的医药费增加了(注17)。而对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体检进行研究的结果,接受体检的人的医药费较少(注18)。不过,这些比较研究都没有随机化比较试验那样严密,无法知道有多高的可信度。虽然不接受体检的人的医药费似乎更多,但频繁去医院的人医药费也多。而且在医院看病的同时也可以体检,所以不需要另行体检,这种逆向因果关系或许也存在。总之需要注意对结果的解释。

  有个计量经济学研究,使用操作变量法,对奥地利的体检制度是否使医药费增加进行了验证(注19),结果表明,体检在短期内使医疗费增加,从中期来看,减少了门诊的医药费,从长期来看,没有发现非偶然性变化,总体来说,体检使医药费增加。不过,该研究又指出,体检或许可以减少年轻人的医药费。

  在日本如果也使用操作变量法和倾向评分匹配等计量经济学使用的高级方法,或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弄清是否接受体检对医药费产生什么影响的因果关系。不过,依笔者个人之见,这些方法与随机化比较试验这样简洁的研究设计不同,超出了包括我在内的一般人的理解。虽说这些研究是出自专家之手,但有些地方还是令我难以苟同。为了放心利用可以信赖的证据,或许需要请中立的第三方使用同一数据进行分析,确认是否得出同样结果。

5、结束语

  体检可以延年益寿吗?可以削减医药费吗?关于这两个问题,如上所述,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没有证据不等于没有效果,而是不明真相。理想的做法是花时间进行随机化比较试验,先请没有接受体检的法律义务的许多人参加试验,把接受体检的人和不接受体检的人随机分开,几年后观察两者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大大推进循证医疗政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OCEBM Levels of Evidence Working Group, The Oxford 2011 Levels of Evidence. 2011, 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xford, UK.
  2. Krogsbøll, L.T., et al., "General health checks in adults for reduc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disease: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12. 345:e7191.
  3. Himmelstein, D.U. and R.S. Phillips, "Should We Abandon Routine Visit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for or Agains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6. 164(7): p. 498-499.
  4. Jørgensen, T., et al., "Effect of screening and lifestyle counselling on incidence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in general population: Inter99 randomised trial." BMJ, 2014. 348:g3617.
  5. Robson, J., et al., "The NHS Health Check in Engl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first 4 years." BMJ open, 2016. 6(1):e008840.
  6. Kelly, M.P. and M. Barker, "Why is changing health-related behaviour so difficult?" Public Health, 2016. 136: p. 109-116.
  7. Hardcastle, S.J., et al., "Motivating the unmotivated: how can health behavior be changed in those unwilling to chang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5. 6: 835.
  8. Taylor, F., et al., Statin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Cochrane Library, 2013.
  9. Howard-Tripp, M., "Should we abandon the 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 YES."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2011. 57(2): p. 158-160.
  10. Braillon, A., et al., "NHS health checks are a waste of resources." BMJ, 2015. 350: h1006.
  11. Capewell, S., M. McCartney, and W. Holland, "Invited debate: NHS Health Checks—a naked emperor?"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5. 37(2): p. 187-192.
  12. Holland, W., "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 History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Eurohealth, 2010. 15(4): p. 16-20.
  13. Waterall, J., et al., "Invited debate: Response to Capewell et 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5. 37(2): p. 193-194.
  14. Waterall, J., et al., "Invited debate: NHS Health Check: an innovative component of local adult health improvement and well-being programmes in Eng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5. 37(2): p. 177-184.
  15. Chang, K.C., et al., "Impact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Health Check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atching analysi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6: cmaj. 151201.
  16. Suka, M., K. Yoshida, and S. Matsuda, "Effect of annual health checkups on medical expenditures in Japanese middle-aged work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09. 51(4): p. 456-461.
  17. Ren, A., T. Okubo, and K. Takahashi, "Comprehensive 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 impact on health care utilisation and costs in a working population in Jap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1994. 48(5): p. 476-481.
  18. Matsuda, S., "Regulatory effects of health examination programs on medical expenditures for the elderly in Japa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6. 42(5): p. 661-670.
  19. Hackl, F.,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screening." Health Economics, 2015. 24(8): p. 913-935.

2016年9月29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