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看心理健康问题

山本勋
教职研究员

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

  近年来,劳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恶化,从《患者调查》(厚生劳动省)等政府统计来看,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呈增加趋势。对于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在产业保健和医学等领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为了查明患病原因,职场、企业、国家等各个层面都正在采取多种对策。

  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对于劳动者来说,职场的劳动方式是重要的原因。例如,连续长时间劳动、工作裁量权太小、调换工作岗位或跳槽的机会太少等都容易导致精神压力增大、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另一方面,在把职场的劳动方式作为分析对象的劳动经济学领域,迄今并未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过多少研究。关于日本人的劳动方式,最近试图从改善长时间劳动、工作生活平衡、多样化经营、推动女性发挥作用等方面入手,改变所谓日本雇用习惯的动向随处可见。可以说这些动向显示了基于传统的日本雇用习惯的劳动方式出现了某些障碍,令人担心的是,这些障碍还可能成为日本雇用习惯下的劳动方式导致心理健康恶化的重要原因。

  如此看来,在以劳动方式为分析对象的劳动经济学领域,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反复验证劳动者心理健康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找出新启示,为改善职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做出贡献。

  从全世界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12年公布了名为"Sick on the job"的报告以来,各国都开始讨论在企业或职场应如何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的经济学家Layard教授正在强力推进心理健康研究。日本也于2015年12月修改了劳动安全卫生法,检查员工的精神压力成为企业的义务,而且通过员工生气勃勃地健康劳动来提高企业业绩的"健康经营"受到广泛关注。可以说从劳动方式和企业经营的观点来研究心里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正在空前高涨。

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期待

  那么,对经济学或劳动经济学可以期待什么呢?经济学家当然没有医学知识、或接触职场劳动者做实验(心理咨询或以职场为单位改变劳动方式)的技能、或研发掌握心理健康状态的尺度等经验。但是关于从理论上和实证上理清在日本职场什么样的劳动方式产生什么样的机制,弄清劳动方式可以给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

  此外,在以劳动经济学为主的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中,根据记述企业和员工劳动方式的问卷调查和人事、健康管理信息的观察数据,研发了许多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在统计上调整各种纷扰和偏差后,找出因果关系和本质关系。

  因此,把这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积累用于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使劳动经济学研究至少在下述2个方向上做出贡献。

研究方法1
  1个是明确劳动需求和供给机制及基于内部劳动市场模型的劳动方式的特点,理清劳动方式给劳动者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对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例如,在日本雇用习惯根深蒂固的企业,对以正式员工为主的员工投入大量人才资金(教育培训),为了有效利用培训出来的技能,需要长期雇用这些员工。在这样的企业,很容易发生长时间劳动,因此心理健康恶化的风险很高。同时,对于这类企业来说,长期雇用更合理,所以维护心理健康,实行"健康经营",让员工健康长久地劳动非常重要。

研究方法2
  另1个是从观察数据中调整每个员工或企业的异质性及其他纷扰,然后找出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劳动方式因素,理清心理健康给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等客观指标带来什么影响。比如,当发现心理健康恶化时,经常把该员工的性格、人生经历等"个人问题"视为原因,但是在使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发现在调整了这些原本存在的每个人的固有因素后,劳动时间、职场管理等职场共同的工作因素给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为此,需要利用跟踪调查员工和企业的面板数据。如果跟踪调查的结果找出了职场共同因素,就说明在心理健康恶化的因素中还存在着职场共同的"体制问题",对指出企业需要对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对策发挥作用。

经济产业研究所的研究事例

  出于这一问题意识,笔者等在经济产业研究所的"利用企业·职工匹配跟踪数据展开劳动市场研究"项目中,正在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推进心理健康研究。如上所述,要想发挥经济学研究的优势,必须利用跟踪调查数据。在这个研究项目中,我们每年都对企业和在该企业工作的员工实施问卷调查《关于人力资本形成与工作生活平衡的企业·员工调查》,把得出的数据输入跟踪调查数据,用于分析。这个跟踪调查数据的特点是可以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匹配关系,把员工、职场、企业经营有机地连接起来进行研究。

  下面介绍一下迄今实施的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首先我们发现,决定员工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长时间劳动、工作特点、职场管理方法、职场风气、岗位调换、晋升等(Kuroda and Yamamoto 2016a)、(佐藤 2016)。其次还弄清了,使员工心理健康恶化的劳动方式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对健康过度自信引起的自信过度偏差等心理倾向,导致不合理的长时间劳动,结果引发未能预料的健康损害(Kuroda and Yamamoto 2016b)。此外还弄清了心理健康恶化给企业业绩带来的影响,以心理健康失调为由长期休假或辞职的人越增加,以利润率(ROS)计算的企业业绩也越容易恶化(Kuroda and Yamamoto 2016c)。

  这些研究是以经济学研究方法验证心理健康问题的很少一部分事例,今后希望能积累更多的研究成果。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医学、防疫学、产业卫生、心理学等各种领域的大问题,所以超越学术领域界限的跨学科研究非常重要,应加强多方面的合作。

2016年7月12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