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资本是改善企业心态的条件

后藤康雄
高级研究员

  由于日本央行于2013年4月引进了"量化质化宽松"政策、政府实施的10万亿日元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等,日本经济从去年以来出现了复苏趋向。但是从今年中期前后开始复苏步履明显放缓。其直接原因是提高消费税导致国民负担加重,但是即使考虑到这个因素,也仍然有下滑之感。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央行采取了进一步量化宽松的政策(2014年10月31日)。

冷却的企业心态

  作为经济下滑的原因,可以举出量化宽松的效应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股价上涨带来的刺激消费效应逐渐减弱;企业向海外发展的结果,即使日元贬值,出口也不再增长等,这些确实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不过,虽然许多企业都实现了历史最高收益,但是对设备投资和提高工资仍未改变谨慎态度的企业也很多,这也是经济下滑的一个重大原因。

  如果把受到股价上涨刺激的个人消费作为第一发动机,那么企业经营这个第二发动机却一直打不着火,一句话,就是企业心态(mind)始终处于冷却状态。

  由于企业心态难以变得朝气蓬勃,经营也就容易谨小慎微,其结果致使经济整体也陷入了缺乏气势的恶性循环。企业心态恶化有其深层原因,所以要想切断恶性循环并不那么简单。从国内情况来看,低生育率老龄化可能导致今后市场规模很难扩大;另一方面,以海外新兴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增长看好,因此将生产据点转移海外的动向日益活跃。这些转移海外的动向使国内就业机会减少,进而抑制日本经济增长力。

企业部门投资持续短缺

  本文针对促使企业谨小慎微的另一个重要深层原因——泡沫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过剩体质进行分析。为此笔者提出"储蓄投资平衡"(一般称为"IS平衡")作为主要概念。作为观察企业和家庭经济等在什么程度上进行投资活动的指标,使用IS平衡概念。它意味着储蓄与投资之差,表示最终资金需求。也就是说,它是连接金融(资金)和实体经济(产品)的重要"结合点"。

  图1表示日本各部门IS平衡的变化。家庭经济部门一直保持着储蓄多于投资的储蓄过剩状态,但近年来过剩幅度不断缩小,其最大的深层原因是低生育率老龄化。与此相比,90年代以后迅速加大了储蓄短缺程度的是政府部门。政府为了支撑泡沫崩溃后的日本经济,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筹集了稳定金融体系的政府资金和公共投资的资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部门出现了有特征的动向。截至90年代中期处于储蓄短缺的企业部门,其后迅速走向了储蓄过剩的方向。从变化的视点来看,政府和家庭经济向减少日本储蓄的方向产生作用,而增加储蓄的只有企业。

图1:日本的IS平衡变化(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图1:日本的IS平衡变化(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资料来源:根据内阁府《国民经济核算报告》制作

  IS平衡从储蓄短缺变为过剩的原因有3种可能性:(i)储蓄增加;(ii)投资减少;(iii)两者同时发生,而对企业部门以往的动向加以整理统计发现原因在于(iii)。自90年代以后,投资减少和储蓄增加同时发生,都促使IS平衡向储蓄过剩方向转变。

  其中投资减少的情况比较容易理解,泡沫经济时期投资过剩的企业为如何减少过剩设备而费尽心思,根本不可能考虑新设备投资。与此相比,储蓄增加未必能在直观上理解。为什么企业储蓄会不断增加呢?结论是因为企业把储蓄用作偿还过剩债务的资本。即使储蓄增加,如果把储蓄用于投资(也就是如果投资增加),IS平衡就不会变化,但是迄今没有用于投资,而是用于削减债务。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一直处于过剩设备和过剩债务等所谓"资本调整"这个重压之下的企业部门,虽说宏观经济环境稍有好转,但仍然很难制定积极进取的经营计划。

企业的新陈代谢与资本调整停滞

  下面进一步详细观察企业部门的IS平衡。这里使用根据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分别计算出的各企业规模、各产业的IS平衡。从各企业规模、尤其是2000年代以后的IS平衡可以看出,产生储蓄过剩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部门(参见图2)。2000年代以后,大企业虽然出现一点储蓄短缺,但中小企业仍然保持大幅度储蓄过剩。

图2:各企业规模的IS平衡
图2:各企业规模的IS平衡
资料来源:根据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制作

  图3按企业规模显示哪种行业对储蓄过剩做出了贡献。黑色图标为中小企业,可以看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的贡献最大。按3种企业规模把24个行业区分为72个种类,中小企业占据了前3个种类。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虽然受到泡沫经济的重创,但大企业的储蓄过剩已经缩小了很多,即使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规模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

图3:按各行业、各企业规模细分化的2000年代的IS平衡
图3:按各行业、各企业规模细分化的2000年代的IS平衡
[图扩大]
注:数据为2000–2009年度平均;正数为储蓄过剩。
资料来源:根据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制作

  在占据前3位的种类中,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储蓄过剩幅度远远大于其他种类。对于服务业的这种状况很难立即想象出其深层原因,但如果把服务业中小企业进一步按行业和规模细分化,就可以看出,尤其是小规模的服务企业的储蓄过剩占据了大部分(详情请参阅拙著《中小企业的宏观表现》)。

  泡沫经济时期尽管在程度上有差异,但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规模和行业,都形成了过剩体质。不过,大企业部门通过用内部资金还债或放弃债权,很早就完成了财务整顿。而中小企业部门很难进行这样的调整,而且政府接连出台的资助对策,使这种不良体质保留下来。退出市场对于当事者来说无疑伴随着巨大阵痛,但它意味着强制调整债务。在政府资助下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起到了拖延宏观债务调整过程的作用。

  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与泡沫经济相关的行业",就像"其他服务业"一样,在由各种行业构成、在全国各个角落开展业务、很难看清真相的广泛的中小企业都发生了这种情况。对中小企业的援助很可能广泛而微薄,但是从日本整体来看却对企业部门的资本调整一直产生着重大影响。

  企业部门的大量剩余资金是象征日本经济活力停滞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虽然政府和央行实施大胆的政策,但企业却一直保持谨小慎微态度的深层原因。不过,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大企业已经完成资本调整,中小企业部门的调整也有相当进展。虽然低生育率老龄化和新兴国家的增长都给日本带来了困难,但至少包括中小企业在内,迄今抑制企业部门心态的一个重大原因正在得到解决,可以说与以往相比,企业制定积极进取的经营计划变得更容易。

2014年12月4日登载

浏览该著者的文章